| 1人回答 | 38次阅读
引起昏迷的颅外疾病主要有低血糖、严重肝病、尿毒症、严重感染、中毒等。昏迷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可能由多种颅外疾病导致,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低血糖
低血糖可能导致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引起昏迷。低血糖昏迷通常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加快等症状。治疗措施包括立即补充葡萄糖,可以口服葡萄糖溶液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注射液。对于反复发作的低血糖患者,需要查明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低血糖昏迷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
2、严重肝病
严重肝病如肝衰竭可能导致肝性脑病,引起昏迷。肝性脑病通常表现为意识模糊、扑翼样震颤、定向力障碍等症状。治疗措施包括限制蛋白质摄入、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降低血氨、使用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促进氨代谢。严重肝病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必要时考虑肝移植治疗。
3、尿毒症
尿毒症是肾功能衰竭的终末期表现,可能导致尿毒症性脑病引起昏迷。尿毒症性脑病通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肌阵挛、抽搐等症状。治疗措施包括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清除体内毒素、控制血压、纠正电解质紊乱。尿毒症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必要时考虑肾移植治疗。
4、严重感染
严重感染如败血症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引起昏迷。感染性休克通常表现为高热或低体温、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症状。治疗措施包括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补液维持循环稳定、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严重感染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
5、中毒
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药物过量等可能导致昏迷。中毒性昏迷通常表现为瞳孔改变、呼吸异常、皮肤颜色变化等症状。治疗措施包括清除毒物、使用特效解毒剂如纳洛酮注射液对抗阿片类药物中毒、进行血液净化治疗。中毒患者需要尽快明确毒物种类,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昏迷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昏迷都需要立即就医。家属发现患者昏迷时应保持冷静,将患者置于安全位置,检查呼吸和脉搏,记录昏迷发生的时间和可能的诱因,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期间,不要给昏迷患者喂食任何食物或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昏迷患者康复后需要定期复查,遵医嘱进行后续治疗和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服用抗抑郁药物可能导致尿失禁,但并非所有药物都会引起该副作用。尿失禁的发生与药物种类、个体差异及用药时间等因素相关。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如盐酸氟西汀胶囊、盐酸舍曲林片等,可能通过影响膀胱神经调控导致尿频或急迫性尿失禁,这类情况多出现在用药初期,随着身体适应可能逐渐缓解。三环类抗抑郁药如盐酸阿米替林片因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可能引发排尿困难与尿潴留,但长期使用后突然停药时可能反弹性出现尿失禁。部分新型抗抑郁药物如米氮平片对泌尿系统影响较小,但个别患者仍可能出现排尿异常。药物联用镇静类药物时可能加重膀胱控制功能障碍,尤其是老年患者风险更高。某些抗抑郁药物可能通过升高血压间接增加腹压,诱发压力性尿失禁。
帕罗西汀片等药物在极高剂量使用时可能显著干扰神经系统对膀胱的调控功能,导致持续性尿失禁。存在前列腺增生或盆底肌松弛基础疾病的患者用药后更易出现排尿异常。部分患者对药物代谢酶活性较低时,血药浓度过高可能加重泌尿系统副作用。联合使用利尿剂或其他影响电解质药物时可能加剧排尿控制问题。极少数患者可能因药物过敏反应引发膀胱黏膜水肿导致暂时性尿失禁。
若出现尿失禁症状应记录发生时间与药物服用关系,避免自行调整药量。建议选择宽松衣物并定时排尿,睡前限制饮水。进行盆底肌训练可增强尿道括约肌控制力,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更换药物或联用缓解泌尿系统症状的辅助药物。保持会阴清洁干燥,预防尿路感染,定期复查泌尿系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