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3次阅读
儿童肾病综合征可能并发感染、血栓形成、急性肾损伤、蛋白质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肾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儿童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儿童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大量蛋白质丢失导致免疫球蛋白减少,加上糖皮质激素治疗抑制免疫功能,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常见感染部位包括呼吸道、泌尿道和皮肤。呼吸道感染可能表现为咳嗽、发热,泌尿道感染可能出现尿频、尿急,皮肤感染常见蜂窝织炎。治疗需根据感染类型选择抗生素,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等,同时调整激素用量。
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主要与抗凝血酶Ⅲ丢失、血小板聚集增强有关。血栓可发生在深静脉、肾静脉甚至肺动脉,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或呼吸困难。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可降低血栓风险,出现血栓时需用尿激酶注射液进行溶栓治疗。
严重低蛋白血症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或使用肾毒性药物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患儿出现少尿、水肿加重、血肌酐升高。治疗需停用肾毒性药物,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提高胶体渗透压,必要时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长期大量蛋白尿导致蛋白质丢失,患儿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延迟。饮食应提供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按每公斤体重1.5-2克蛋白质补充,同时配合复方α-酮酸片减少蛋白质分解。
利尿剂使用不当或肾脏调节功能受损可引起低钠血症、低钾血症。患儿表现为乏力、恶心、心律失常。需定期监测电解质,轻度紊乱可通过调整饮食纠正,严重者需静脉补充氯化钠注射液或氯化钾注射液。
家长需定期带患儿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和电解质,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调整激素剂量。饮食注意低盐优质蛋白,控制每日饮水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出现发热、水肿加重、尿量减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适当进行室内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如激素引起的食欲亢进需控制热量摄入。
体外超声波碎石是否需要碎两次取决于结石大小、位置和患者个体差异,多数情况下单次治疗即可完成,少数情况需分次进行。
体外超声波碎石通过高能声波将结石分解为小颗粒以便排出,单次治疗通常适用于直径小于20毫米的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治疗前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结石特征,若结石质地较软、位置易于定位,且患者无严重泌尿系统畸形,单次碎石成功率较高。术后配合多饮水、适度运动可促进残石排出,定期复查超声或X线可评估效果。
当结石体积过大、质地过硬或位于肾下盏等难以定位区域时,可能需分次碎石以避免组织损伤。合并尿路感染、肾功能不全或凝血功能障碍者,需先控制基础疾病再行二次治疗。两次碎石间隔通常为7-14天,期间需监测体温、尿量及腰痛症状,必要时辅助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帮助排石。
建议碎石后每日饮水量保持2000-3000毫升,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石街形成,出现持续发热或血尿需及时复诊。饮食上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适当补充枸橼酸钾颗粒调节尿液酸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