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9次阅读
肺结核治疗期间发烧可能与药物反应、合并感染、病灶进展或结核热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用药、抗感染治疗、影像学复查及对症降温等方式处理。
1. 药物反应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可能导致药物热,通常伴有皮疹或关节痛。需医生评估是否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更换为乙胺丁醇或吡嗪酰胺。
2. 合并感染免疫力低下易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与肺炎链球菌、流感病毒等有关,表现为咳嗽加重或脓痰。需完善血常规检查,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或奥司他韦。
3. 病灶进展结核菌耐药或治疗不规范可能导致肺部病灶扩大,伴随咯血或胸痛。需复查胸部CT,强化方案可选用左氧氟沙星联合阿米卡星。
4. 结核热结核病本身可引起午后低热,与炎症因子释放相关。体温超过38.5℃可临时用对乙酰氨基酚,持续发热需检测C反应蛋白评估病情。
治疗期间每日监测体温,保持室内通风,摄入高蛋白食物如鸡蛋、鱼肉,若发热持续3天以上或出现意识模糊须立即就医。
成人接种乙肝疫苗需注意接种前评估、接种程序、禁忌症、接种后观察等事项。
1、接种前评估:接种前需检查乙肝五项指标,确认无乙肝病毒感染或抗体阳性,避免无效接种。
2、接种程序:按照0-1-6个月程序接种三剂次,第二剂与首剂间隔1个月,第三剂与首剂间隔6个月。
3、禁忌症:对疫苗成分过敏、急性发热性疾病、严重慢性病急性发作期应暂缓接种。
4、接种后观察: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注意局部红肿、发热等不良反应,出现严重过敏反应需及时就医。
接种后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完成全程接种后1-2个月可检测抗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