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7次阅读
70岁以上老人骨折通常能好,但恢复时间较长且可能遗留功能障碍。骨折愈合与年龄、骨折类型、基础疾病及护理措施密切相关。
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常见于髋部、腕部及脊柱。骨折后局部疼痛肿胀明显,活动受限,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通过X线或CT检查可确定骨折部位及严重程度,稳定性骨折多采用石膏固定或支具外固定,配合钙剂及抗骨质疏松药物促进愈合。移位明显的粉碎性骨折可能需要手术复位内固定,术后需预防深静脉血栓和感染。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力锻炼,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高龄患者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会影响骨折愈合速度。长期卧床可能引发肺炎、压疮等并发症,需加强翻身拍背护理。营养不良者需补充蛋白质、维生素D和钙质,必要时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认知障碍患者可能不配合治疗,需家属协助监督用药和康复训练。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愈合后仍存在再骨折风险,需持续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建议定期监测骨密度,居家环境做好防滑措施,使用拐杖辅助行走。饮食保证每日牛奶、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摄入,适度晒太阳合成维生素D。若出现患肢麻木、皮肤发紫或固定器松动等情况需立即复诊。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3-6个月可恢复基本功能,但完全康复可能需更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