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5次阅读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弥漫性增生,电镜下可见上皮下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荧光显示IgG和C3颗粒状沉积。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改变主要集中在肾小球结构。光镜观察可见肾小球体积增大,毛细血管襻内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主要为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增生的细胞挤压毛细血管腔,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部分病例可见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电镜检查能发现特征性的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呈驼峰状分布,这是该病的典型病理表现。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G和补体C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颗粒状沉积,形成"满天星"样改变。这些病理改变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肾小管和肾间质通常病变较轻,但严重病例可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间质水肿和少量炎症细胞浸润。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系膜基质增多,但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病理改变。及时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病理改变可逐渐恢复,肾小球结构可基本恢复正常。
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限制钠盐摄入,控制蛋白质摄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观察尿量、血压和水肿情况,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预防感染,保证充足营养。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仍需避免剧烈运动。建议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