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服用抗结核药物后尿酸升高可能由药物副作用、代谢异常、饮食因素、肾功能受损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用药方案、增加水分摄入、低嘌呤饮食、药物干预等方式改善。
1. 药物副作用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抗结核药物会抑制尿酸排泄。建议医生评估后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换用利福平或链霉素等对尿酸影响较小的药物。
2. 代谢异常结核病本身可能导致代谢紊乱,药物加重嘌呤代谢障碍。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促进排泄,可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
3. 饮食因素治疗期间高嘌呤饮食会加重尿酸堆积。需限制动物内脏、海鲜摄入,增加低脂乳制品、新鲜蔬菜等碱性食物比例。
4. 肾功能受损结核分枝杆菌可能累及肾脏,药物代谢加重负担。表现为泡沫尿、下肢水肿,需检查肾功能。可遵医嘱使用别嘌醇片、非布司他片等降尿酸药物。
治疗期间定期监测尿酸水平,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痛风发作,出现关节红肿热痛需立即就医。
乙肝两对半报告单是否正常需结合具体检测结果判断,主要指标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
1、表面抗原:阳性提示存在乙肝病毒感染,阴性为正常。若阳性需进一步检测乙肝病毒DNA载量。
2、表面抗体:阳性表示具有免疫力,阴性建议接种乙肝疫苗。抗体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
3、e抗原:阳性反映病毒复制活跃,阴性可能为低复制期。需结合肝功能评估传染性。
4、e抗体:阳性通常伴随e抗原转阴,提示病毒复制减弱。但部分患者仍存在隐匿性感染。
5、核心抗体:阳性仅说明既往感染,单独阳性无临床意义。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建议携带完整报告单至感染科或肝病科就诊,医生会根据五项指标组合模式给出专业解读,必要时完善肝功能、超声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