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5次阅读
脑膜炎可能导致下肢瘫痪,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脑膜炎通常表现为发热、头痛、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神经系统损伤。
脑膜炎是由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脑膜引起的炎症反应。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治疗不会出现下肢瘫痪等严重后遗症。病原体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后,可能造成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增高,若炎症累及控制下肢运动的脑区或脊髓,可能引发暂时性或永久性运动功能障碍。典型表现包括下肢无力、行走困难,严重时可发展为瘫痪。这类情况多见于治疗延误或病原体毒力较强的病例,如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
部分特殊类型的脑膜炎可能增加瘫痪风险。例如,结核性脑膜炎易形成脑基底池黏连,压迫运动神经通路;隐球菌性脑膜炎可能侵犯脊髓;细菌性脑膜炎若合并脑脓肿或静脉窦血栓,可能直接破坏运动功能区。此外,婴幼儿、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若出现下肢活动障碍,需立即进行脑脊液检查、影像学评估和神经电生理检测。治疗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性脑膜炎可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必要时联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控制炎症。康复期需进行下肢功能锻炼,配合针灸、电刺激等物理治疗。日常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翻身防止压疮,营养摄入需保证充足蛋白质和维生素B族。出现肌力下降征兆时应尽早就医干预,避免瘫痪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