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8次阅读
骨折后自行固定可通过临时夹板固定、悬吊制动、躯干支撑、患肢抬高、避免移动等方式处理。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因素引起。
1、临时夹板固定
使用硬质材料如木板、杂志或折叠毛巾包裹患肢,覆盖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用布条或绷带松紧适度捆扎。避免直接压迫皮肤,夹板长度需超过骨折邻近关节。此方法适用于四肢闭合性骨折,可减少移位风险。
2、悬吊制动
上肢骨折可用三角巾或衣物制作悬吊带,将前臂屈曲90度悬挂于颈部,保持肘关节高于腕关节。悬吊时需检查手指血液循环,防止绷带过紧导致肢体肿胀。该方法能缓解锁骨、肱骨等部位骨折的疼痛。
3、躯干支撑
脊柱或肋骨骨折时须保持躯干直立,用枕头或衣物沿脊柱纵向支撑,避免弯腰或扭转。搬运时需多人平托患者至硬质担架,维持脊柱轴线稳定。不当固定可能加重脊髓损伤风险。
4、患肢抬高
将骨折肢体垫高至超过心脏水平,可用枕头或衣物支撑。下肢骨折需仰卧位抬高,上肢骨折可用悬吊辅助。抬高有助于减轻肿胀和出血,但开放性骨折需先清洁伤口再抬高。
5、避免移动
固定后尽量减少患肢活动,转运时避免颠簸。开放性骨折需用清洁敷料覆盖伤口,不可自行复位骨端。颅骨、骨盆等特殊部位骨折须保持原体位等待专业救援。
自行固定仅为应急措施,所有骨折均需尽早就医。固定后24小时内可冰敷减轻肿胀,每1小时检查肢体末梢循环。饮食需增加钙质和优质蛋白摄入,如牛奶、鱼肉等促进骨骼修复。康复期遵医嘱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避免过早负重导致二次损伤。定期复查X线观察愈合情况,病理性骨折患者需进一步排查骨质疏松或肿瘤等基础疾病。
腋窝下的小手术一般采用局部麻醉或区域麻醉,具体麻醉方式需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决定。
局部麻醉适用于表浅、范围小的手术,如皮脂腺囊肿切除或小面积皮肤病变处理。麻醉药物通过注射直接作用于手术区域,起效快且安全性高。常用药物包括利多卡因注射液、普鲁卡因注射液等,能暂时阻断神经传导,使手术部位失去痛觉。患者术中保持清醒,术后恢复较快,麻醉影响局限。
区域麻醉适用于范围稍大的手术,如淋巴结活检或腋窝浅表肿物切除。通过阻滞臂丛神经或其分支实现麻醉效果,常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麻醉医师会在腋动脉周围多点注射罗哌卡因注射液、布比卡因注射液等长效药物,使整个上肢远端产生麻醉作用。该方法镇痛效果更持久,适合耗时较长的手术操作。
进行腋窝手术麻醉前需评估患者药物过敏史、凝血功能及局部解剖变异情况。麻醉后可能出现短暂麻木、局部淤青等反应,一般无须特殊处理。术后24小时内避免驾驶或操作精密仪器,待麻醉完全消退后再恢复正常活动。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按医嘱定期换药,出现异常肿胀或疼痛加剧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