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6次阅读
脑血栓复查通常需要进行头部CT、头部MRI、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凝血功能检查,具体检查项目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调整。
1、头部CT头部CT可快速评估脑组织缺血范围及出血转化情况,适用于急性期复查,对钙化灶显示清晰但软组织分辨率有限。
2、头部MRI头部MRI能更精确显示新鲜梗死灶,弥散加权成像对早期缺血敏感,血管成像可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程度。
3、颈部血管超声颈部血管超声无创检测颈动脉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可动态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建议每半年复查一次。
4、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包括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用于监测抗凝治疗效果,调整用药方案预防血栓复发。
复查期间需配合血压血糖监测,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遵医嘱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出现言语障碍或肢体无力需立即就诊。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存在一定风险,主要包括出血风险、过敏反应、血管再闭塞、脑水肿等。该治疗需严格把握时间窗和适应症,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实施。
1、出血风险:溶栓药物可能导致脑出血或消化道出血,尤其对高血压控制不佳、近期有手术史的患者风险更高。治疗前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
2、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对溶栓药物可能出现皮疹、寒战等过敏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3、血管再闭塞:溶栓后血管可能再次堵塞,需配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治疗后24小时内,表现为神经功能再次恶化。
4、脑水肿:缺血脑组织恢复血流后可能出现再灌注损伤,导致脑水肿加重。可通过控制血压、使用脱水药物进行预防。
静脉溶栓是急性脑梗塞的有效治疗手段,但须在发病4.5小时内由专业团队评估后实施,术后需在重症监护室密切观察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