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6次阅读
宝宝九个多月未长牙可能与遗传因素、营养缺乏、发育迟缓、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辅食、补充营养素、定期儿保评估、专科检查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父母幼时出牙晚可能影响宝宝,建议家长记录家族出牙史,若无其他异常可继续观察,暂无须特殊治疗。
2、营养缺乏:钙、维生素D不足可能延迟出牙,家长需增加含钙辅食如酸奶、豆腐,同时每日保证400IU维生素D补充,必要时检测血钙水平。
3、发育迟缓:早产或低体重儿可能出现整体发育滞后,家长应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加强大运动及咀嚼训练促进牙胚发育。
4、甲状腺功能减退:先天性甲减会导致出牙延迟,通常伴随嗜睡、便秘等症状,需儿科内分泌科就诊检测甲状腺功能,确诊后需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
家长可给宝宝提供磨牙饼干刺激牙龈,定期口腔清洁,若12个月仍无萌牙需口腔科拍片排除先天缺牙,日常注意补充富含磷、维生素C的食物。
儿童蛀牙多数情况下无须根管治疗,但若龋坏严重累及牙髓则需考虑。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充治疗、牙髓切断术、根管治疗、拔牙后间隙保持。
1、填充治疗:浅中层龋齿可直接清除腐质后树脂填充,适用于未感染牙髓的早期蛀牙,建议家长每半年带孩子口腔检查。
2、牙髓切断术:深龋近髓但未全面感染时,可保留健康牙髓组织,家长需注意术后避免患儿咬硬物。
3、根管治疗:牙髓坏死或根尖周炎需彻底清理感染组织,治疗周期较长,家长应配合医生完成多次复诊。
4、拔牙处理:无法保留的乳牙需拔除后佩戴间隙保持器,防止恒牙萌出障碍,家长需定期调整矫治器。
日常控制甜食摄入,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乳牙龋坏也应尽早治疗避免影响恒牙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