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 > 中医保健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怎么回事

| 1人回答 | 49次阅读

问题描述: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怎么回事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巩丽
巩丽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主治医师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的疾病,其成因主要与遗传、不良饮食习惯、感染幽门螺杆菌、药物刺激及生活压力相关。改善饮食习惯、根治幽门螺杆菌、避免使用对胃刺激的药物是关键治疗方法。
1、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史,可能会增加患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风险。这是因为遗传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异常或胃黏膜保护功能减弱。虽然天生的因素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降低遗传风险对胃的影响,比如减少高盐、过辣食物的摄入,避免进餐过快等。
2、饮食习惯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长时间饮食不规律、爱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喝酒、吸烟都会导致胃黏膜长期受到刺激,引发炎症和损伤。例如,过量饮酒会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吸烟中的尼古丁还会增加胃酸的分泌。建议患者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高盐、高油食品以及碳酸饮料,少量多餐并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燕麦等。
3、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这种细菌可分解胃黏膜中的保护物质,导致炎症和胃黏膜溃疡。通过胃镜活检或呼气试验,可确诊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如果确诊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三联或四联疗法,包括一种质子泵抑制剂PPI和两到三种抗生素的组合,如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
4、药物刺激与自身健康状态
一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胃黏膜,增加炎症风险。同时,压力大、熬夜等生活方式也会通过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黏膜自我修复能力,间接诱发胃炎。建议在用药时遵医生指导,尽量选用对胃刺激小的药物。另外,通过规律作息和锻炼减轻压力,促进胃部恢复。
5、病理性及生理性压力
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能从胃黏膜轻度红肿发展到糜烂、溃疡等更严重的病理改变,部分患者还会有胃胀、嗳气、上腹部隐痛等症状。早期症状往往较轻,但持续发展可能影响正常消化功能,严重者甚至会并发胃溃疡或胃癌。每年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尤其对于症状明显且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更为重要。
如果已确诊慢性浅表性胃炎,通过调节饮食、根除幽门螺杆菌、避免药物刺激可以有效改善症状,维持胃黏膜健康。定期复查、减少生活压力,同样有助于遏制病情恶化和复发。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补气血还是排湿气中医角度看先后顺序

补气血与排湿气的先后顺序需根据个体体质和症状判断,通常遵循“先祛湿后补气”的原则。湿气重时,补气血可能加重湿邪,导致身体不适;而湿气去除后,气血补养效果更佳。湿气重表现为乏力、舌苔厚腻、大便黏滞等症状,气血不足则常见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等。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湿气重者优先祛湿,气血虚者则直接补气血。 1、湿气重:湿气重时,体内水湿滞留,影响气血运行,补气血可能加重湿邪。祛湿可通过饮食调理,如食用薏米、赤小豆、茯苓等利湿食材,避免油腻、生冷食物。中医常用方剂如二陈汤、平胃散等,具有健脾化湿的作用。 2、气血虚:气血不足时,身体虚弱,直接补气血有助于恢复元气。饮食上可选用红枣、桂圆、黄芪等补气血食材,避免过度劳累。中医常用方剂如八珍汤、归脾汤等,具有补气养血的效果。 3、湿气与气血并重:若湿气与气血不足并存,需先祛湿再补气血。祛湿可通过艾灸、拔罐等外治法,补气血则结合食疗和中药调理。艾灸常用穴位如足三里、阴陵泉,拔罐则选择背部膀胱经穴位。 4、个体差异:不同体质的人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顺序。湿热体质者需先清热利湿,再补气血;寒湿体质者则需温阳化湿,再补气血。湿热体质可选用茵陈蒿汤,寒湿体质可选用附子理中丸。 5、生活调理:无论祛湿还是补气血,均需结合生活调理。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助于气血运行和湿气排出。饮食上注意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日常饮食中,可多食用健脾祛湿的食材如山药、莲子、芡实,同时搭配补气血的红枣、枸杞、黑芝麻。运动方面,建议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湿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久卧,有助于湿气排出和气血充盈。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