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消化内科

什么叫慢性浅表性胃炎

| 1人回答 | 76次阅读

问题描述:
什么叫慢性浅表性胃炎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禚洪庆
禚洪庆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表层出现炎症反应但未累及深层组织的慢性胃部疾病,属于胃炎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反酸等症状。

1、症状表现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常出现上腹部持续性隐痛或灼烧感,进食后可能加重。伴随餐后饱胀、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存在反酸或食欲减退。症状可能因饮食不当、精神紧张等因素反复发作,但一般不会导致体重明显下降或呕血等严重表现。

2、发病机制

胃黏膜防御机制与攻击因子失衡是主要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诱因,该细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酗酒或胆汁反流可损伤胃黏膜表层。自身免疫异常或遗传易感性可能参与疾病发展过程。

3、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胃黏膜充血水肿等表浅病变。需配合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炎症程度与是否伴肠化生。碳13/14呼气试验可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血常规和便潜血检查有助于评估并发症风险。

4、药物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常采用四联疗法,如阿莫西林胶囊联合克拉霉素片、胶体果胶铋胶囊和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酸治疗可选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或法莫替丁片,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混悬凝胶可促进修复。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调整方案。

5、日常管理

建立规律饮食节律,每日5-6餐少量进食,避免辛辣刺激、过冷过热及高脂食物。戒烟限酒并减少浓茶咖啡摄入,餐后适度活动帮助消化。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慎用损伤胃黏膜药物。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情变化。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需注意饮食温度适宜,以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为主,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蒸鱼、蛋羹。可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但需切碎煮软。避免空腹食用酸性水果。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温和运动如散步,避免餐后立即平卧。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黑便应及时就医复查。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肠梗阻要怎样治疗

肠梗阻可通过胃肠减压、药物治疗、液体复苏、手术治疗、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肠梗阻通常由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肿瘤压迫、粪石堵塞等原因引起。

1、胃肠减压

胃肠减压是肠梗阻的基础治疗手段,通过插入鼻胃管或肠管引流胃肠内容物,减轻肠腔压力。该方法适用于机械性肠梗阻早期或麻痹性肠梗阻,能缓解腹胀、呕吐症状。操作需由医护人员执行,避免导管误入气道或损伤黏膜。减压期间需监测引流液性状和量,若出现血性液体需警惕肠缺血。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动力性肠梗阻或合并感染的情况。常用药物包括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缓解肠痉挛、头孢曲松钠注射液控制感染、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分泌。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禁用于完全性机械性梗阻。用药期间需观察腹痛变化,若症状加重可能提示肠坏死需紧急手术。

3、液体复苏

肠梗阻患者因呕吐和禁食易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液体复苏需通过静脉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及钾离子等电解质,维持循环稳定。补液量和速度应根据尿量、血压、中心静脉压调整,老年患者需警惕心力衰竭。严重脱水可能引发肾功能损害,需监测肌酐和尿素氮水平。

4、手术治疗

手术适用于绞窄性肠梗阻、肿瘤性梗阻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常见术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肠造口术等。急诊手术需在出现腹膜刺激征、持续发热或休克前实施。术后可能发生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需加强抗感染和切口护理。恶性肿瘤所致梗阻可能需联合放化疗。

5、营养支持

肠梗阻缓解后需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低渣饮食。长期禁食者需通过肠外营养提供热量,待肠功能恢复后改用肠内营养制剂。营养支持应保证每日30-35kcal/kg热量摄入,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避免过早进食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防止复发。

肠梗阻患者治疗后需保持规律饮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和不易消化食物。日常可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但出现腹痛加剧需立即就医。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腹部CT,肠粘连高风险者需加强活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便秘时可短期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但需警惕依赖性。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