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6次阅读
胃癌术后转移可通过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化疗、放疗等方式控制病情进展。转移通常由肿瘤残留、淋巴扩散、血行转移、腹膜种植等原因引起。
1、靶向治疗针对HER2阳性患者可使用曲妥珠单抗,抗血管生成药物如阿帕替尼可抑制肿瘤血供,需配合基因检测选择方案。
2、免疫治疗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适用于微卫星不稳定型肿瘤,联合CTLA-4抑制剂可增强T细胞活性,治疗前需评估免疫状态。
3、化疗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胶囊常用于腹膜转移,紫杉醇类对血行转移效果显著,需根据患者体能状态调整剂量。
4、放疗立体定向放疗适合寡转移灶,骨转移可采用放射性核素治疗,精准定位可减少周围组织损伤。
建议每3个月复查增强CT和肿瘤标志物,出现疼痛加重或体重骤降需及时就诊,饮食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避免坚硬刺激性食物。
小儿头部血管瘤可通过局部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口服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治疗。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肿瘤,多数可自行消退,但部分需医疗干预。
1、局部药物治疗适用于浅表型血管瘤,常用普萘洛尔软膏、噻吗洛尔凝胶等β受体阻滞剂外用药,可抑制血管增生。家长需每日清洁患处后遵医嘱涂抹药物。
2、激光治疗脉冲染料激光可选择性破坏异常血管,适用于红色表浅病灶。治疗需分次进行,家长需注意术后防晒和皮肤护理,避免感染。
3、口服药物治疗普萘洛尔口服溶液是首选,需监测心率血压。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用于重症病例,家长需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复诊调整剂量。
4、手术切除适用于快速生长影响功能的病灶,或药物治疗无效者。手术可能遗留疤痕,家长需配合术后伤口护理和随访。
日常避免摩擦刺激患处,选择柔软衣物。若血管瘤增长迅速、破溃出血或影响五官功能,家长应立即带孩子至小儿外科或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