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9次阅读
新生儿黄疸一般在7-14天消退,实际时间受到黄疸类型、喂养方式、胆红素水平、遗传代谢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 生理性黄疸多数足月儿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7-10天消退,早产儿可能延长至2-3周。家长需加强母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每日监测皮肤黄染范围。
2. 母乳性黄疸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有关,可持续3-12周。建议家长在医生指导下暂停母乳3天观察,若胆红素下降明显可继续哺乳。
3. 病理性黄疸可能与ABO溶血、G6PD缺乏症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24小时内出现黄疸、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5mg/dl。需光疗治疗,严重时需换血。
4. 胆道闭锁罕见但需警惕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大便呈陶土色。需在60天内完成葛西手术,延误治疗会导致肝硬化。
家长发现黄疸持续超过2周或手心脚心发黄时,应立即就医检查肝功能,避免阳光直射退黄可能引发脱水。
先腹泻后发烧可能由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轮状病毒感染、伤寒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液治疗、抗生素治疗、抗病毒治疗、对症退热等方式缓解。
1. 急性胃肠炎饮食不洁或病毒感染导致胃肠黏膜炎症,表现为水样便伴呕吐,治疗需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可选用蒙脱石散、洛哌丁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等药物。
2. 细菌性痢疾志贺菌感染引起结肠溃疡性病变,典型症状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需进行粪便培养确诊,常用诺氟沙星、头孢曲松、小檗碱等抗菌药物治疗。
3. 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高发的病毒性肠炎,特征为蛋花汤样便且发热持续,以补液和肠道微生态调节为主,可用干扰素α、消旋卡多曲、口服补液盐Ⅲ等药物。
4. 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全身感染性疾病,表现为持续高热与玫瑰疹,需血培养确诊,首选氯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噻肟等抗生素,重症需住院治疗。
出现腹泻伴发热时应及时补充电解质,避免进食油腻食物,若出现精神萎靡或血便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