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6次阅读
小孩发烧灌肠治疗通常不建议作为首选方法。灌肠退烧可能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电解质失衡等风险,儿童发热处理应优先选择物理降温或口服药物。
1、肠道刺激灌肠操作可能刺激儿童直肠黏膜,导致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家长需观察孩子排便情况,出现异常应及时停止操作。
2、菌群失衡灌肠液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家长需注意孩子是否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必要时可补充益生菌调节。
3、吸收不稳定直肠给药存在药物吸收率个体差异大的问题,家长需知晓体温可能反复,建议配合腋下体温监测,避免延误病情判断。
4、感染风险不规范操作可能增加肠道感染概率,家长需确保使用一次性无菌灌肠器具,操作前后严格清洁双手及儿童会阴部。
儿童发热期间家长应保持环境通风,鼓励少量多次饮水,体温超过38.5℃或持续不退需及时儿科就诊,避免自行采用非常规退热方式。
手足口病可通过居家护理、对症用药、预防并发症、隔离观察等方式解决。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
1、居家护理建议家长保持患儿口腔清洁,用温水漱口;手足皮疹避免抓挠,可涂抹炉甘石洗剂;饮食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牛奶。
2、对症用药家长需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抗病毒,开喉剑喷雾剂缓解口腔疼痛。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
3、预防并发症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可能与EV71型病毒感染有关,需立即就医。保持患儿指甲修剪平整。
4、隔离观察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避免接触其他儿童。家长接触患儿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洗手,玩具餐具每日煮沸消毒。
患病期间建议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猕猴桃、橙子,保证充足睡眠。托幼机构发生聚集病例时应及时报告疾控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