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2次阅读
病理结果未见异常但仍需做免疫组化,通常是因为常规病理检查存在诊断局限性,而免疫组化能进一步鉴别肿瘤性质、分型或微小病灶。免疫组化通过特异性抗体标记,可辅助识别组织来源、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常规病理检查依赖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对部分分化程度低或异型性不明显的病变可能难以明确诊断。例如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等,形态学表现常有重叠,免疫组化标记如CK5/6、Galectin-3等可帮助区分良恶性。某些低级别淋巴瘤与反应性增生在常规染色中差异细微,需通过CD20、CD3等淋巴细胞标记物明确克隆性。早期癌变或微浸润灶在普通切片中易漏诊,P53、Ki-67等增殖标志物能提高检出敏感性。
免疫组化在分子分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乳腺癌ER、PR、HER-2状态直接影响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方案选择,软组织肿瘤通过特定蛋白表达确定组织起源。部分罕见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与肉瘤鉴别需依赖S-100、HMB-45等标记组合。治疗后残留病灶的活性评估也需免疫组化验证,如化疗后淋巴瘤CD30表达变化。
建议患者配合完成免疫组化检查,这是现代病理诊断的重要环节。检查前无须特殊准备,通常需要3-5个工作日出具报告。若结果提示高风险特征,需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后续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