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新生儿溶血有什么危害

| 1人回答 | 61次阅读

问题描述:
新生儿溶血有什么危害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周小凤
周小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副主任医师

新生儿溶血可能引发黄疸、贫血、肝脾肿大、胆红素脑病等危害,严重时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新生儿溶血主要与母婴血型不合、遗传性红细胞缺陷等因素有关,需及时就医干预。

1、黄疸

新生儿溶血时,红细胞大量破坏会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肝脏代谢能力,引发高胆红素血症。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黄疸可能在出生后24小时内迅速加重。严重时需蓝光治疗或换血,避免胆红素进一步升高。黄疸长期未控制可能损伤听神经,导致听力障碍。

2、贫血

溶血使红细胞寿命缩短,骨髓代偿不足时会出现进行性贫血。患儿表现为面色苍白、喂养困难、心率增快,血红蛋白可能低于正常值。重度贫血需输血治疗,同时补充铁剂和叶酸促进造血。贫血持续存在会影响生长发育和器官供氧。

3、肝脾肿大

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碎片被肝脾巨噬细胞吞噬,导致器官代偿性增大。触诊可发现肋下肝脾边缘超过正常范围,可能伴随肝功能异常。肿大明显时会压迫邻近脏器,引起腹胀、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超声监测器官体积变化。

4、胆红素脑病

游离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沉积在基底核,早期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减低,进展期出现抽搐、角弓反张。核磁共振可见双侧苍白球异常信号,遗留智力低下、脑性瘫痪等后遗症概率较高。换血疗法是预防脑病的关键措施,需在出现神经症状前实施。

5、心力衰竭

严重贫血时心脏代偿性收缩增强,长期高负荷工作可能导致心肌缺氧、心脏扩大。听诊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超声显示心腔扩张和射血分数下降。需限制液体入量,必要时给予利尿剂和强心药物,避免发生急性肺水肿。

家长发现新生儿皮肤黄染加重、反应变差、吃奶减少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检测胆红素和血常规。住院期间保持患儿体温稳定,按需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出院后定期复查血红蛋白和神经发育评估,避免接触萘丸等氧化剂物质。母乳喂养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必要时暂停母乳。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幼儿急疹出疹几天出齐

幼儿急疹出疹通常在发热消退后1-2天内开始出现,皮疹一般在2-3天内出齐。皮疹多为玫瑰红色斑丘疹,直径2-5毫米,压之褪色,散在分布,多从躯干开始,逐渐蔓延至颈部和四肢,面部和手足较少见。皮疹通常不痒,无脱屑,持续1-2天后自行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幼儿急疹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患儿无需特殊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为主。发热期间可适当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15mg/kg,每4-6小时一次或布洛芬混悬液10mg/kg,每6-8小时一次。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度包裹,多饮水,注意休息。皮疹期间无需特殊处理,避免搔抓,保持皮肤清洁即可。如出现高热惊厥、持续呕吐、精神萎靡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