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1次阅读
破伤风脱敏注射通常安全性较高,但存在极少数过敏反应风险。脱敏注射的危险性主要与个体体质、操作规范、药物剂量、既往过敏史等因素相关。
极少数人群可能对破伤风抗毒素中的异种蛋白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停止注射并抗过敏治疗。
注射部位不当可能导致神经损伤或局部血肿,规范操作下发生率极低,建议在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实施。
注射后应观察30分钟,出现心慌或皮疹需及时告知医生,日常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病人发烧期间可以注射破伤风针,但需评估发热原因及严重程度,主要由基础疾病状态、发热病因、疫苗过敏史、当前体温等因素决定。
合并免疫缺陷或严重慢性病者需谨慎,可能需推迟接种并优先控制原发病,如糖尿病患者需先稳定血糖。
感染性发热患者若处于急性期(如流感、肺炎),建议退热后接种;非感染性低热(如术后吸收热)通常不影响接种。
既往破伤风疫苗严重过敏者禁忌接种,需改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体温超过38.5℃建议暂缓接种,待退热24小时后补种;低热(37.3-38℃)无其他禁忌时可正常接种。
接种后需观察30分钟,发热期间注意补充水分并监测体温变化,伤口污染高风险者应及时清创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