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6次阅读
骨折可能导致肌腱损伤,常见于骨折端移位或外力直接牵拉肌腱的情况。骨折伴随肌腱损伤主要有肌腱断裂、肌腱粘连、肌腱炎等类型。
1、肌腱断裂
骨折时尖锐的骨端可能直接刺伤肌腱,导致部分或完全断裂。常见于踝关节骨折跟腱断裂、桡骨远端骨折伸肌腱损伤等。患者会出现局部剧烈疼痛、关节活动障碍、断裂处可触及凹陷。需通过超声或核磁共振确诊,多数需手术缝合修复,术后配合石膏固定4-6周。
2、肌腱粘连
骨折后长期制动易导致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表现为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被动牵拉疼痛。常见于指骨骨折后屈肌腱粘连、跟骨骨折后跟腱粘连。可通过康复锻炼、超声波治疗改善,严重者需行肌腱松解术。
3、肌腱炎
骨折愈合过程中异常骨痂形成或畸形愈合可能摩擦刺激肌腱,引发无菌性炎症。表现为局部肿胀压痛、活动时捻发音。常见于胫骨骨折后胫前肌腱炎、锁骨骨折后肩袖肌腱炎。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凝胶、氟比洛芬贴膏等药物,配合冲击波治疗。
4、肌腱迟发性损伤
骨折畸形愈合可能导致肌腱长期处于异常应力状态,逐渐出现磨损变性。如桡骨畸形愈合致伸拇长肌腱迟发性断裂,需手术截骨矫形联合肌腱转位修复。此类损伤早期多无症状,需定期复查评估。
5、医源性肌腱损伤
骨折手术中操作不当可能误伤肌腱,如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时损伤冈上肌腱。表现为术后持续疼痛、主动活动无力。需通过关节镜探查确认损伤程度,必要时行肌腱修补术。
骨折后应定期评估肌腱功能,早期发现损伤可提高修复效果。康复期需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避免暴力牵拉。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可适量食用牛奶、鸡蛋、西蓝花等。若出现关节活动异常或持续疼痛,应及时复查核磁共振明确肌腱状态。
鼻骨骨折复位后一般不能挖鼻孔,可能影响骨折愈合或导致二次损伤。鼻腔黏膜修复通常需要1-2周,此期间需避免任何可能刺激鼻腔的行为。
骨折复位后的初期阶段,鼻腔内部存在肿胀和脆弱的新生组织,挖鼻孔可能造成黏膜撕裂或出血。手指携带的细菌可能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伤口,增加感染风险。骨折部位在愈合过程中需要稳定环境,外力干扰可能导致复位后的骨块移位,影响面部外观恢复。鼻腔内会放置支撑物或填塞敷料,挖鼻孔可能使其松动脱落。
若存在严重鼻中隔偏曲或复合性骨折,挖鼻孔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结构塌陷。过敏体质患者挖鼻孔可能诱发喷嚏反射,瞬间气流冲击对未愈合的骨折线产生压力。儿童患者因自控力较弱,家长需特别注意监督。糖尿病患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黏膜损伤后愈合速度更慢,感染概率更高。
恢复期间可用生理盐水喷雾清洁鼻腔,避免用力擤鼻涕。如出现持续出血、剧烈疼痛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复查。日常保持环境湿度,减少鼻腔结痂。完全愈合后挖鼻孔也需控制频率和力度,建议定期修剪指甲降低黏膜损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