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 > 中医保健 > 针灸科

打嗝针灸什么穴位

| 1人回答 | 38次阅读

问题描述:
打嗝针灸什么穴位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王燕
王燕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治疗打嗝的常用针刺穴位,包括攒竹穴、耳中穴、翳风穴,以及腹部的中脘穴、天枢穴、气海穴、合谷穴等。治疗呃逆或膈肌痉挛,可以先用指揉法,即用拇指点揉穴位。一般在深呼吸后憋气,同时按揉攒竹穴1~2分钟,再按揉耳中穴1~3分钟,再按揉翳风穴。穴位按揉完成后,大部分的膈肌痉挛会得到缓解,但可能只是暂时的缓解,还需要在中脘穴、天枢穴、气海穴、合谷穴等穴位加用体针。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下半身瘫痪的恢复几率有多大?

下半身瘫痪的恢复概率因人而异,主要与损伤程度、病因、治疗时机及康复干预等因素相关。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肿瘤压迫等是常见病因,早期规范治疗结合系统康复训练可提升功能恢复可能。

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通过手术减压、神经营养药物及高压氧治疗,部分患者下肢肌力可逐渐改善。康复期需坚持物理治疗如功能性电刺激、减重步态训练,配合针灸和肌肉力量锻炼,有助于神经功能重塑。若损伤后6个月内出现肌张力恢复或感觉异常减轻,通常提示预后较好。脑血管意外导致的瘫痪在发病3-6个月黄金恢复期,通过溶栓治疗、运动再学习疗法及作业训练,约半数患者可恢复辅助行走能力。脊髓炎或脱髓鞘疾病引发的瘫痪,经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后,配合低频脉冲电疗和水中运动,部分患者肌力可提升1-2级。

完全性脊髓横断伤或运动神经元病晚期患者,神经再生可能性较低,但通过矫形器辅助、轮椅适应性训练及环境改造,仍能实现生活自理。马尾综合征患者术后3-12个月若保留部分神经根功能,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和盆底肌训练,二便功能可能部分恢复。长期瘫痪患者需注意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和泌尿系感染,定期进行关节被动活动及体位变换。心理干预对改善治疗依从性具有重要作用,认知行为疗法可缓解抑郁焦虑情绪。

建议保持适度蛋白质摄入促进肌肉合成,每日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预防骨质疏松。使用防褥疮气垫床,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初期以床上关节活动为主,后期可尝试站立架和平衡杠训练。定期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功能,必要时间歇导尿。家属需学习转移技术和辅助器具使用方法,创造无障碍居家环境。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