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9次阅读
手足口病患儿通常需要隔离7-10天,待症状完全消失且医生评估无传染性后方可上学。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传染性强,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患儿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臀部皮疹等症状,此时传染性最强。随着病情进展,发热通常在3-5天内消退,皮疹在5-7天内逐渐结痂脱落。但病毒仍可能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持续2-4周。因此,仅凭症状消失判断传染性并不准确,需要医生综合评估。隔离期间,患儿应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家长需做好患儿个人物品的消毒工作,如玩具、餐具、衣物等。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应立即就医。
患儿康复后,家长应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与他人共用毛巾等。学校方面也需加强晨检和消毒工作,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日常饮食中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橙子、猕猴桃、西蓝花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恢复上学初期,建议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休息。
嗓子有疱疹可能是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两者均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但疱疹分布和伴随症状存在差异。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咽部疱疹和发热,手足口病则伴随手、足、臀部皮疹。
1、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引起,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和咽部疱疹。疱疹多集中在软腭、悬雍垂等部位,初期为红色斑疹,后形成灰白色小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可能伴有咽痛、拒食。治疗以对症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开喉剑喷雾剂、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物,发热时可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患儿需隔离休息,家长应监测体温并保持口腔清洁。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病毒A16型导致,除咽部疱疹外,特征性表现为手、足、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部分伴有低热。重症可能出现脑炎等并发症。轻症可自愈,需使用康复新液促进口腔黏膜修复,高热时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合并细菌感染时需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家长需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出现持续高热或肢体抖动应立即就医。
3、病原体差异
疱疹性咽峡炎以柯萨奇病毒A组为主,手足口病病原谱更广,EV71型易引发重症。两者均通过粪口或呼吸道传播,幼儿园等集体环境易暴发。病毒潜伏期2-7天,传染性强,患儿粪便排毒可持续数周。
4、诊断鉴别
临床通过疱疹分布区分两者:疱疹性咽峡炎病变局限于口腔后部,手足口病为口腔前部疱疹合并四肢皮疹。必要时可做咽拭子PCR检测病毒核酸。血常规检查多显示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
5、预防措施
接触患儿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清洁环境,玩具餐具煮沸消毒。接种EV71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场所,培养饭前便后洗手习惯。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
患病期间建议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食物刺激溃疡。保持居室通风,衣物阳光下暴晒消毒。若出现嗜睡、呼吸急促等表现,应立即前往儿科或感染科就诊,重症需住院监测。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促进黏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