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6次阅读
肺炎和肺部发炎不完全相同,肺炎是肺部发炎的一种特定类型。肺部发炎泛指肺部组织因感染、物理或化学刺激等引起的炎症反应,而肺炎特指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
肺部发炎涵盖范围更广,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常见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侵袭,非感染性因素可能由吸入有害气体、放射性损伤或过敏反应导致。肺炎则专指病原体感染引发的炎症,临床以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最为常见,患者多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部浸润影。
肺部发炎中非感染性炎症通常不归类为肺炎。例如过敏性肺炎由吸入有机粉尘触发免疫反应,虽表现为肺部炎症但不属于感染性疾病;放射性肺炎是胸部放疗后出现的炎症损伤,也不具备传染性。这类情况需通过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与肺炎进行鉴别,治疗上以糖皮质激素等抗炎药物为主而非抗生素。
无论是肺炎还是其他类型的肺部发炎,出现持续咳嗽、呼吸困难或发热等症状时均需及时就医。日常需避免吸烟及接触有害气体,保持室内通风,高危人群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预防感染性肺炎。医生会根据病因选择针对性治疗方案,患者须严格遵医嘱完成疗程。
耳朵外面流水结痂一扣又流水可能与外耳道湿疹、外耳道炎、真菌感染、外伤或中耳炎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反复抓挠加重感染。
外耳道湿疹常由过敏或局部刺激引起,表现为耳部皮肤红斑、渗液和结痂。抓挠会导致渗液反复出现。治疗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耳部干燥,可遵医嘱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或氧化锌软膏。严重时需口服氯雷他定片抗过敏。
细菌感染引发的外耳道炎会导致耳道肿胀、渗液和黄色结痂。抓挠可能破坏皮肤屏障,使感染扩散。治疗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配合头孢克洛分散片口服。避免游泳或耳道进水。
耳道真菌感染常见于潮湿环境,表现为白色絮状分泌物和顽固性结痂。硝酸咪康唑乳膏或克霉唑溶液可抑制真菌繁殖。治疗期间需保持耳道通风干燥,避免共用挖耳工具。
挖耳不当或外力撞击可能导致耳部皮肤破损,渗液结痂后抓挠会重新开放创面。需用碘伏消毒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频繁掏耳,损伤后24小时内可冷敷减轻肿胀。
化脓性中耳炎穿孔时脓液可经外耳道流出,干燥后形成痂皮。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抗感染,配合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反复发作需检查鼓膜情况,必要时行鼓室成形术。
日常应避免用力掏耳或抓挠患处,洗澡时用棉球堵塞外耳道防止进水。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若渗液伴有臭味、听力下降或发热,须立即就诊排除胆脂瘤等严重病变。定期更换枕巾并保持耳周清洁,有助于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