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5次阅读
体温过低可能由环境暴露、代谢异常、药物副作用、内分泌疾病等原因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保暖、药物调整或激素替代等治疗措施。
1、环境暴露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导致热量流失过快,表现为寒战、皮肤苍白。治疗以脱离寒冷环境、被动复温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右旋糖酐等改善循环。
2、代谢异常低血糖或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产热不足,伴随嗜睡、反应迟钝。需及时补充热量或甲状腺素,可用左甲状腺素钠、葡萄糖酸钙、复合维生素B等药物。
3、药物影响镇静剂或酒精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必要时使用纳洛酮、氟马西尼、多巴胺等拮抗剂。
4、内分泌疾病垂体功能减退或肾上腺危象导致激素缺乏,常伴低血压。需静脉补充氢化可的松、氯化钠注射液、去甲肾上腺素等维持生命体征。
日常需注意保暖防寒,避免酗酒和滥用药物,存在慢性疾病者应定期监测体温变化。
儿童发热38℃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充水分、调节环境温度等方式缓解,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疫苗接种反应、中暑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建议家长用温水擦拭儿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可配合退热贴辅助降温,每4小时更换一次。
2、药物退热:体温超过38.5℃时家长需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小儿退热栓,给药间隔不少于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3、补充水分:家长需每半小时给儿童补充温水、口服补液盐或稀释果汁,观察排尿量及尿液颜色,防止脱水加重发热。
4、调节环境:保持室温22-24℃,减少衣物覆盖,避免包裹过厚影响散热。发热期间家长应每2小时监测体温变化。
若发热持续超过72小时或出现抽搐、嗜睡、皮疹等症状,家长须立即携带儿童就医。发热期间可适量食用苹果泥、小米粥、冬瓜汤等易消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