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1次阅读
肝功能检查溶血可通过重新采血、调整抗凝剂、避免剧烈运动、规范操作流程、及时送检样本等方式处理。溶血可能由采血技术不当、抗凝剂使用错误、样本储存不当、血液疾病、遗传性溶血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重新采血
溶血后需立即重新采集血液样本。采血时应选择合适静脉,避免反复穿刺,使用标准真空采血管,减少机械性损伤。采血样后轻柔颠倒混匀,防止剧烈震荡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血样本会导致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假性升高,影响结果准确性。
2、调整抗凝剂
检查抗凝剂类型和比例是否恰当。肝素抗凝管可能引起部分溶血,EDTA过量会改变渗透压导致细胞破裂。根据检测项目选择枸橼酸钠、肝素钠或普通干燥管,严格按采血管标注的采血量操作。抗凝剂使用错误是医源性溶血的常见原因。
3、避免剧烈运动
采血前24小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运动后乳酸堆积会改变血液pH值,增加红细胞脆性。抽血时止血带绑扎时间不超过1分钟,长时间缺血缺氧会诱发溶血。建议采血前静坐15分钟,保持情绪平稳。
4、规范操作流程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避免消毒剂残留。乙醇未挥发完全直接采血会溶解红细胞膜。注射器抽吸负压过大、快速推注血液至试管等操作均可能引起机械性溶血。冬季需注意样本保温,低温会使红细胞膜脂质凝固破裂。
5、及时送检样本
采集后样本应在2小时内送检,避免长时间放置。高温环境会加速红细胞代谢破裂,需4℃冷藏运输。检测前离心速度控制在3000转/分以下,过度离心会破坏细胞结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G6PD缺乏症等患者更易发生溶血,需特别注明病史。
发现溶血后应记录发生环节并反馈给检验科,系统性改进流程。日常避免服用磺胺类、抗疟药等易诱发溶血的药物。溶血标本需标注"H"标识,检验报告注明"结果受溶血影响"。反复溶血患者建议完善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血红蛋白电泳等检查明确病因。采血后适当饮水促进循环,24小时内避免穿刺部位沾水。
ABO溶血症是因母婴ABO血型不合引发的新生儿溶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黄疸、贫血等症状。
1、病因机制
ABO溶血症由母婴血型抗原抗体反应导致。当母亲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血时,母体产生的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与胎儿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引发溶血。该病多发生于第二胎及以后妊娠,因首次妊娠时母体可能已被致敏。
2、临床表现
患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是典型表现,可伴随苍白、肝脾肿大。重度溶血可能导致嗜睡、拒奶等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高,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3、诊断方法
除临床表现外,需进行母婴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及效价测定。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动态监测至关重要,必要时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评估胆红素脑病风险。血常规、溶血三项等实验室检查可辅助确诊。
4、治疗措施
光疗是首选治疗方法,通过蓝光照射促进胆红素分解。严重病例需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或血浆置换。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可阻断抗体介导的溶血过程。当胆红素超过换血阈值时需进行换血疗法。
5、预防护理
对高危孕妇需加强产前抗体效价监测。产后密切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程度及进展速度,保持充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避免使用磺胺类等可能加重溶血的药物,注意保暖及预防感染。
ABO溶血症患儿应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及胆红素水平直至稳定。母乳喂养无需中断,但需观察有无喂养后黄疸加重现象。出院后需随访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并干预可能的胆红素脑病后遗症。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按计划完成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