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7次阅读
突发肠胃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脱水等症状。肠胃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等因素引起,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
腹痛是肠胃炎最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脐周或上腹部阵发性绞痛,可能伴随肠鸣音亢进。疼痛程度从轻微不适到剧烈难忍不等,进食后可能加重。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痛通常较轻,细菌感染或食物中毒可能导致持续性剧痛。腹痛可能与胃肠黏膜炎症、肠痉挛或肠道菌群紊乱有关。治疗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颠茄片、诺氟沙星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
腹泻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呈水样或稀糊状,严重时每日可达10次以上。病毒性肠胃炎粪便多无脓血,细菌性感染可能出现黏液便或血便。腹泻与肠道渗透压改变、炎症介质释放及肠蠕动加快有关。需注意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避免使用止泻药掩盖病情。可遵医嘱选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盐酸洛哌丁胺胶囊、消旋卡多曲颗粒等药物。
恶心呕吐是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反应,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吐出胆汁。儿童患者呕吐症状往往比成人更明显。频繁呕吐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需警惕代谢性碱中毒。症状可能与延髓呕吐中枢受刺激或胃肠动力障碍有关。治疗可选用多潘立酮片、盐酸昂丹司琼片、藿香正气口服液等止吐药物。
细菌性肠胃炎常伴有38-39℃的中低度发热,儿童可能出现高热。发热是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表现,但持续高热需警惕严重感染或并发症。发热时可能伴随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片、小儿退热栓等退热药物。
脱水是肠胃炎最需警惕的并发症,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等。婴幼儿及老年人脱水风险更高,严重时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脱水与体液通过呕吐腹泻大量丢失有关。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纠正,中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治疗。可配合使用口服补液盐Ⅲ、葡萄糖电解质泡腾片等补充剂。
突发肠胃炎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米汤、面条等低渣食物,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注意补充水分,每次呕吐或腹泻后饮用100-200毫升淡盐水。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劳累加重症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益生菌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
细菌性胃肠炎可能引起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细菌性胃肠炎主要由沙门菌、志贺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腹痛是细菌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表现为脐周或下腹部阵发性绞痛,与肠道蠕动加快及炎症刺激有关。发病初期可能伴随肠鸣音亢进,排便后疼痛可暂时缓解。若疼痛持续加重或转移至右下腹,需警惕阑尾炎等并发症。治疗可选用蒙脱石散、消旋山莨菪碱片、诺氟沙星胶囊等药物,同时建议暂时禁食并补充口服补液盐。
细菌性胃肠炎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样便或黏液便,严重时每日排便可达十余次。志贺菌感染可出现特征性脓血便,霍乱弧菌感染则表现为米泔水样便。持续腹泻可能导致肛周皮肤破损,建议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药物治疗包括盐酸小檗碱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补液盐散(III),出现血便需立即就医。
约半数细菌性胃肠炎患者会出现38-39℃的中低热,沙门菌感染可能出现稽留高热。发热多伴随寒战、乏力等中毒症状,儿童可能出现热性惊厥。体温超过38.5℃可考虑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片,同时配合物理降温。若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嗜睡、颈强直等症状,需排除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频繁呕吐腹泻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脱水,表现为口干、尿量减少、眼窝凹陷,严重时出现意识模糊。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纠正,中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治疗。儿童及老年人脱水进展较快,家长应注意观察患者皮肤弹性、囟门凹陷等体征,必要时检测电解质水平。
严重腹泻可能导致低钾血症,表现为肌无力、心律失常;呕吐易引发低氯性碱中毒。电解质紊乱会加重肠道麻痹,形成恶性循环。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静脉补钾、补充氯化钠注射液等,同时监测心电图变化。慢性病患者出现心悸、抽搐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
细菌性胃肠炎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急性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恢复期逐步增加蒸蛋、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处理呕吐物需戴手套。症状缓解后1-2周内避免摄入乳制品及辛辣食物,婴幼儿继续母乳喂养可帮助肠道菌群恢复。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少尿等症状,或症状超过5天未改善,应及时前往感染科或消化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