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关键词: #呼吸
关键词: #呼吸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通过机械通气治疗、俯卧位通气、液体管理、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等方式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通常由肺部感染、全身性感染、误吸、创伤、休克等原因引起。
机械通气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核心治疗手段,通过正压通气改善氧合。常用模式包括小潮气量通气和呼气末正压通气,需根据血气分析调整参数。机械通气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气道压力,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俯卧位通气能改善肺部通气/血流比例,促进背侧肺泡复张。每日俯卧位时间建议维持12-16小时,需注意预防压力性损伤。这项措施特别适用于中重度患者,可显著提高氧合指数。
保守性液体策略有助于减轻肺水肿,维持出入量负平衡。每日液体入量应严格控制,同时保证器官灌注。使用利尿剂时需监测电解质,避免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感染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常见诱因,需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调整用药,疗程通常持续7-10天。严重感染患者可考虑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
早期肠内营养可维持肠道屏障功能,降低感染风险。建议采用高蛋白配方,热量控制在20-25千卡/公斤/天。重度患者可添加ω-3脂肪酸等免疫营养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康复期需循序渐进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训练方法。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类、豆制品等,同时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营养素。避免剧烈运动,可从床边活动开始逐步增加运动量。定期复查肺功能,监测血气指标变化。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呼吸道刺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