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口服铁剂治疗、维生素C辅助吸收、治疗原发疾病、定期监测血常规等方式治疗。

1、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是基础治疗手段。动物肝脏、红肉、蛋黄等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菠菜、黑木耳等植物性食物需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避免与钙剂、浓茶同食影响铁吸收。6月龄以上婴儿应及时添加强化铁米粉等辅食。

2、口服铁剂治疗:

临床常用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补铁药物。治疗需维持血红蛋白正常后继续补铁4-6周以补充储存铁。可能出现黑便、胃肠道刺激等副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3、维生素C辅助吸收:

维生素C能将三价铁还原为更易吸收的二价铁,建议在服用铁剂时配合新鲜橙汁、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但需注意与铁剂服用时间间隔不宜超过2小时,避免胃酸稀释影响效果。

4、治疗原发疾病:

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感染、反复鼻出血等可能导致持续性铁丢失。需通过粪检排查钩虫病,必要时进行驱虫治疗。消化道畸形等器质性疾病需转诊专科处理。

5、定期监测血常规:

治疗初期每2-4周复查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每周应上升1-2g/dL。恢复期每3个月复查血清铁蛋白直至储存铁补足。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高危人群应建立长期随访计划。

日常护理需注意烹饪时使用铁锅可增加膳食铁含量,培养儿童均衡饮食习惯避免偏食。早产儿应从2月龄开始预防性补铁,足月儿4-6月龄后需注重辅食添加。哺乳期母亲应保证每日摄入15mg铁元素,早产儿母乳建议强化铁剂。适度进行户外活动促进食欲,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症状。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加重或发育迟缓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