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一个检查便可了解骨质疏松情况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可通过骨密度检测、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定量超声检查、骨折风险评估工具五种方法评估,其中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是诊断金标准。
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通过测量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直接反映骨量流失程度,T值≤-2.5可确诊骨质疏松。外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适用于筛查,测量前臂或跟骨部位。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能三维评估骨小梁结构,但辐射量较高。
普通X线片在骨量丢失30%以上时可见骨皮质变薄、椎体变形等征象,多用于发现椎体骨折。胸腰椎侧位片能清晰显示椎体压缩性骨折,常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初步诊断依据。
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辅助鉴别继发性骨质疏松。骨代谢标志物如β-胶原降解产物反映骨吸收活性,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提示骨形成状态,动态监测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跟骨超声传导速度测算骨强度,具有无辐射、便携优势,适用于社区筛查。但结果易受软组织厚度影响,不能替代骨密度检测诊断。
FRAX工具结合年龄、性别、体重等临床因素计算10年骨折概率,对骨密度检测受限人群具有参考价值。结果需结合地区流行病学数据进行解读。
日常需保证每日1000-1200毫克钙摄入,优先选择乳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天然富钙食物。维生素D每日补充800-1000国际单位,适度日照可促进皮肤合成。规律进行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可刺激骨形成。避免吸烟、过量饮酒及碳酸饮料,预防跌倒需保持居家环境无障碍物,必要时使用髋部保护器。建议绝经后女性和65岁以上男性定期进行骨密度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