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心电图特征、心肌酶学检查及影像学评估,主要方法包括典型胸痛识别、心电图动态演变观察、肌钙蛋白检测、冠状动脉造影及与其他胸痛疾病的鉴别。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常表现为持续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向左肩背部或下颌放射,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且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需详细询问疼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如冷汗、恶心),此类症状对诊断特异性可达80%以上。
心电图是诊断的核心依据,需观察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的特征性改变:相邻两个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1毫米(肢导联)或≥2毫米(胸导联),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NSTEMI)则表现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的动态变化。
肌钙蛋白I/T具有高度心肌特异性,发病后3-6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峰值,持续7-10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4-6小时内升高,18-24小时达峰,对早期诊断和再梗塞判断有辅助价值。需动态监测酶学变化以明确心肌损伤程度。
作为诊断金标准,可直观显示冠状动脉闭塞或狭窄部位,适用于拟行再灌注治疗的患者。通过造影能明确梗塞相关血管,评估血栓负荷及侧支循环情况,同时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提供路径指导。
需与主动脉夹层(撕裂样胸痛伴血压不对称)、肺栓塞(呼吸困难伴D-二聚体升高)、心包炎(胸痛随呼吸加重及广泛导联ST段抬高)、胃食管反流病(烧灼感与体位相关)等疾病鉴别。病史采集、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指标联合分析可提高鉴别准确性。
确诊急性心肌梗塞后需立即启动再灌注治疗,同时建议低脂低盐饮食,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活动。恢复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脏康复训练,逐步增加有氧运动如步行或踏车,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及血糖水平,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改善长期预后。若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