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降低是怎么回事 了解骨密度降低的4个原因

骨密度降低可能由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雌激素水平下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营养素、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钙是骨骼的主要构成成分,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导致骨量减少。乳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是优质钙源,每日建议摄入800-1200毫克钙。钙吸收不良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碳酸钙、柠檬酸钙等钙剂补充。
维生素D促进肠道钙吸收,缺乏时会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加速骨流失。日晒不足、肝肾功能障碍是常见诱因。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于30纳克/毫升时需补充胆钙化醇或骨化三醇。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锐减,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骨吸收加速。这种情况多发生在45-55岁,可能伴随潮热、盗汗等更年期症状。激素替代疗法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减缓骨量丢失。
长期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每日剂量超过5毫克且持续3个月以上时风险显著增加。此类患者需定期监测骨密度,必要时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预防骨质疏松。
保持规律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可刺激骨形成,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为宜。饮食中需保证每日3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搭配富含镁、锌的坚果和海鲜。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戒烟限酒有助于维持骨代谢平衡。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骨密度筛查,特别是存在骨折家族史者更应加强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