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胆汁淤积综合征对胎儿的危害有哪些

妊娠合并胆汁淤积综合征可能对胎儿造成早产、胎儿窘迫、羊水粪染、胎死宫内及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等危害。
胆汁酸水平升高会刺激子宫收缩,诱发早产。妊娠晚期孕妇血清总胆汁酸超过40μmol/L时,早产风险增加3倍。需通过熊去氧胆酸降低胆汁酸水平,并配合宫缩抑制剂治疗。
胎盘绒毛间隙胆汁酸沉积会影响母胎间物质交换,导致胎儿慢性缺氧。表现为胎心率异常、胎动减少,需通过胎心监护、生物物理评分监测,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
胎儿缺氧会引起肛门括约肌松弛,导致胎粪排入羊水。羊水Ⅲ度污染时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发生率高达30%,需在分娩时做好新生儿呼吸道清理准备。
重度胆汁淤积孕妇发生不可预测的突发性胎死宫内风险达3%-5%,与胆汁酸通过胎盘直接损伤胎儿心肌有关。建议孕34周后每周2次胎心监护,必要时住院观察。
高浓度胆汁酸可透过血脑屏障,导致新生儿智力发育迟缓、听力障碍等远期危害。产后需对新生儿进行神经行为评估,并定期随访发育指标。
孕妇应保持左侧卧位改善胎盘灌注,每日监测胎动并记录胎动曲线。饮食选择低脂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避免动物内脏及油炸食品。适当进行孕妇瑜伽、散步等温和运动,控制每周体重增长不超过0.5公斤。孕28周后建议每两周复查肝功能及胆汁酸水平,出现皮肤瘙痒加重或胎动异常需立即就医。分娩后仍需监测新生儿黄疸指数,母乳喂养期间母亲需继续低脂饮食至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