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肿瘤科编辑 医路阳光
28次浏览

靶向治疗通常用于特定基因突变或蛋白质异常的恶性肿瘤患者,主要适用情况包括存在明确治疗靶点、传统治疗无效或复发转移、患者体能状态允许等。

1、基因检测:

靶向治疗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认肿瘤存在特定分子靶点,例如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可使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可采用抗HER2靶向药物。检测方法包括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和二代测序技术。

2、治疗失败:

当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手段无效或疾病复发转移时,靶向药物可作为二线治疗方案。如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进展,检测到RAS野生型可考虑抗EGFR单抗治疗。

3、肿瘤类型:

某些恶性肿瘤具有明确的驱动基因突变,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BCR-ABL融合基因、胃肠间质瘤的KIT基因突变,这类疾病一线即可采用相应靶向药物。

4、体能评估:

患者需具备足够的器官功能和体能状态,因靶向药物可能引起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ECOG评分0-2分者更适合接受长期靶向治疗,严重器官功能障碍者需谨慎。

5、经济因素:

靶向治疗费用较高且多数需长期用药,需评估患者经济承受能力。部分药物已纳入医保,如厄洛替尼、吉非替尼等EGFR抑制剂。

接受靶向治疗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豆制品,有助于减轻药物引起的肌肉消耗。避免葡萄柚等影响药物代谢的食物,定期监测肝功能与血常规。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可改善治疗相关疲劳症状。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皮疹或腹泻应及时就医,不可自行调整用药剂量。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