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骨性骨质破坏是什么意思

骨科编辑 医语暖心
59次浏览

溶骨性骨质破坏是指骨骼因病理因素导致骨质被异常吸收溶解的病变过程,常见于骨质疏松、骨髓炎、骨肿瘤转移、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该病变主要通过X线片显示骨质缺损、骨皮质变薄或虫蚀样改变,可能伴随疼痛、病理性骨折、血钙升高等症状。

1、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的代谢性骨病,长期钙磷代谢失衡或雌激素缺乏可加速破骨细胞活性,导致溶骨性破坏。典型表现为椎体压缩性骨折或髋部骨折,骨密度检测可确诊。基础治疗需补充钙剂、维生素D,严重时使用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抗骨吸收药物。

2、骨髓炎

化脓性细菌感染可通过血行播散或外伤直接侵袭骨骼,炎症因子刺激破骨细胞导致局部溶骨。急性期出现高热、患肢剧痛,X线可见死骨形成。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等抗生素,必要时手术清创引流。

3、骨肿瘤转移

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至骨骼时,肿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引发溶骨。夜间痛和碱性磷酸酶升高是特征,核素骨扫描显示多发性放射性浓聚。需原发肿瘤治疗联合地诺单抗、帕米膦酸二钠抑制骨破坏。

4、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破骨细胞过度活化,典型表现为纤维囊性骨炎和棕色瘤。血钙升高、尿磷增多可辅助诊断,需手术切除腺瘤或使用西那卡塞调节钙磷代谢。

5、多发性骨髓瘤

恶性浆细胞异常增殖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常见颅骨穿凿样溶骨性病变。血清M蛋白检测和骨髓穿刺可确诊,治疗方案包含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靶向药物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

日常需保证每日800-1000毫克钙摄入,适量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病理性骨折。出现持续骨痛、身高缩短或不明原因骨折时,应及时进行骨代谢标志物检查和影像学评估。溶骨性病变的预后与原发病密切相关,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骨质破坏进程。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