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放置时间长了会影响结果吗

血液放置时间过长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若血液样本在适宜条件下保存且未超过规定时限,通常不会影响结果;但如果保存不当或超过时限,可能导致细胞破裂、成分降解或微生物污染。
规范的血液样本采集后需根据检测项目要求处理。常规生化检测的血清或血浆样本在离心分离后,2-8℃冷藏可稳定保存24-48小时,部分特殊项目如血糖需在2小时内检测。血常规使用的全血样本应在4小时内完成检测,否则血小板可能聚集、白细胞形态改变。凝血功能检测需在4小时内完成,因凝血因子稳定性较差。微生物培养需立即送检,延迟可能导致假阴性。样本若需长期保存,-20℃或-80℃冷冻可延长稳定性,但反复冻融会破坏细胞结构。
极端情况如高温环境未冷藏,血液在1-2小时内即可能出现溶血;未添加抗凝剂的全血样本静置超过4小时会凝固,导致血清成分改变。某些特殊检测如血氨需在冰上30分钟内完成,延迟会使结果假性升高。血气分析需隔绝空气立即检测,接触空气后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数值会快速变化。某些酶类检测如乳酸脱氢酶,室温下活性每小时下降约5%。
建议采血后尽快送检,避免剧烈震荡或极端温度。若发现样本溶血、凝块或延迟送检,需重新采集。特殊项目检测前应确认实验室对样本保存的具体要求,部分项目需使用专用采血管或添加稳定剂。检测异常结果时需结合临床判断,必要时复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