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怎么治疗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通过氧疗、机械通气、药物治疗、液体管理、原发病治疗等方式干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通常由严重感染、创伤、吸入性损伤、休克、胰腺炎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双肺浸润影等症状。
轻中度患者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进行高流量氧疗,维持血氧饱和度。氧疗能快速改善低氧状态,但需监测氧浓度避免氧中毒。对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需谨慎调整氧流量。
严重低氧血症需采用小潮气量保护性通气策略,设置呼气末正压防止肺泡塌陷。无创通气适用于意识清醒患者,出现呼吸肌疲劳或病情恶化时需及时转为有创通气。机械通气期间需定期评估血气分析。
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可减轻炎症反应,但需在发病早期谨慎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适用于新生儿患者。镇静镇痛药物如咪达唑仑注射液可降低氧耗,需注意避免呼吸抑制。
采用限制性液体策略,维持中心静脉压8-12mmHg。利尿剂如呋塞米注射液可减轻肺水肿,同时需监测电解质平衡。对于休克患者需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后逐步负平衡。
控制感染源是脓毒症诱发病例的关键,需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美罗培南。创伤患者需处理出血灶,急性胰腺炎需禁食胃肠减压。多学科协作治疗可改善预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30度以改善通气。营养支持建议早期肠内营养,选择高蛋白低糖配方。康复期可进行呼吸肌训练,如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定期复查胸部影像学,监测肺功能恢复情况。避免吸烟及接触呼吸道刺激物,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