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食欲不振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失眠、食欲不振可能由心理压力、作息紊乱、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异常、抑郁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干扰睡眠-觉醒周期和胃肠功能。典型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及进食后饱胀感。建议通过正念冥想、心理咨询缓解压力,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佐匹克隆片、阿普唑仑片等镇静催眠药物。
昼夜节律失调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同时影响胃饥饿素和瘦素平衡。常见于轮班工作者或频繁跨时区人群,伴随日间嗜睡和餐后反酸。需固定就寝时间,限制日间小睡,夜间可短期服用褪黑素片调节生物钟。
缺乏维生素B1、镁等营养素会影响神经传导和能量代谢,引发疲乏性失眠和味觉迟钝。多见于长期节食或消化吸收障碍者,可能伴有舌炎和指甲脆裂。需增加全谷物、深绿色蔬菜摄入,必要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片。
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会加速新陈代谢,导致心悸失眠和体重异常波动。甲亢患者常见夜间盗汗和腹泻,甲减则多现畏寒便秘。需检测促甲状腺激素,确诊后使用甲巯咪唑片或左甲状腺素钠片进行调控。
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可同时影响睡眠结构和食欲中枢,表现为晨重夜轻的情绪波动和食物兴趣丧失。典型症状持续超过2周时,需采用舍曲林片等抗抑郁药配合认知行为治疗。
建议保持卧室温度18-22℃、睡前1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晚餐选择小米粥、香蕉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每周进行3-5次30分钟有氧运动,避免下午饮用含咖啡因饮料。若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或伴随体重骤减,需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和胃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