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结石是怎么形成

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主要与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胆囊收缩功能异常、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胆固醇结石是胆结石中最常见的类型,当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过高或胆汁酸、卵磷脂比例失衡时,胆固醇易析出结晶并逐渐聚集形成结石。
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和卵磷脂需保持平衡状态。当肝脏分泌过多胆固醇或胆汁酸合成减少时,胆固醇会因过饱和而从胆汁中析出。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等因素可促进胆固醇分泌增加,而肝硬化、回肠疾病等可能减少胆汁酸重吸收,导致比例失调。
胆囊收缩功能减弱会使胆汁滞留,胆固醇结晶有更长时间聚集。妊娠、长期禁食、胃肠手术后等情况可能影响胆囊排空。胆囊收缩素分泌不足或胆囊壁肌肉功能异常也会减缓胆汁排出速度。
长期摄入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快速减肥时胆固醇动员增加而胆汁酸合成未同步提升。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减少胆汁酸肠肝循环,这些因素均可能促进结石形成。
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常伴有胆固醇代谢紊乱。雌激素水平升高(如妊娠、口服避孕药)可增加胆固醇分泌并抑制胆汁酸合成。甲状腺功能减退会降低胆囊收缩频率,多重代谢异常共同作用时风险显著增加。
部分人群存在ABCG5/G8转运蛋白基因变异,导致胆汁胆固醇排泄增多。家族中有胆结石病史者发病概率升高。某些种族如美洲原住民因遗传因素更易出现胆固醇过饱和胆汁。
预防胆固醇结石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长时间空腹,适量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控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食物摄入,维持正常体重。出现右上腹隐痛、餐后腹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无症状结石通常无须治疗,有症状者可考虑熊去氧胆酸胶囊溶石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