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后内侧入路的方法及适应证是什么

关键词: #关节
关键词: #关节
踝关节后内侧入路主要包括标准后内侧入路和改良后内侧入路,适用于踝关节骨折内固定、距骨骨折复位、后踝骨折固定等手术。该入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以避免血管神经损伤。
标准后内侧入路沿跟腱内侧缘纵行切开,经胫后肌腱与趾长屈肌腱间隙进入踝关节后方。该入路能充分显露后踝骨折块,适用于后踝骨折块超过关节面25%的固定。术中需注意保护胫后血管神经束,避免过度牵拉导致胫神经麻痹。术后可能出现切口愈合不良或感染,需定期换药观察。
改良后内侧入路在标准入路基础上向远端延伸,可同时处理距骨后突骨折。该入路通过胫骨后缘与跟腱之间隙显露,适用于合并距骨后突骨折的复杂踝关节损伤。术中需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术后早期活动可预防关节僵硬。改良入路对软组织剥离范围较大,需警惕皮肤坏死风险。
后内侧入路主要适用于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块的固定,当后踝骨折块涉及超过25%关节面或移位超过2毫米时需手术干预。该入路可直接显露后踝关节面,实现解剖复位。对于合并胫距关节脱位的病例,可通过此入路清除关节内碎骨块。术后需石膏固定3-4周,逐步开始负重训练。
后内侧入路适用于距骨后突骨折、距骨体骨折伴后脱位等损伤。通过该入路可直视下复位距骨后关节面,使用微型钢板或螺钉固定。对于距骨缺血性坏死需行病灶清除的病例,此入路能提供良好操作空间。术后可能出现距骨塌陷或创伤性关节炎,需长期随访。
后内侧入路还可用于踝关节融合术、胫骨远端后侧骨肿瘤切除等手术。在踝关节融合术中,该入路便于处理后侧关节面并植入骨移植物。对于良性骨肿瘤,可通过此入路完整切除病灶。术中需注意保护踝管内容物,术后密切观察足部血运及感觉变化。
踝关节后内侧入路术后需抬高患肢减轻肿胀,2周内避免负重。康复期应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6周复查X线确认骨折愈合情况,根据愈合进度调整康复计划。日常需注意避免踝关节过度扭转动作,穿着硬底鞋提供支撑,定期随访评估关节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