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如何进行饮食调养

急性肠炎患者可通过少量多餐、选择低脂易消化食物、补充电解质、避免刺激性食物、逐步恢复饮食等方式进行饮食调养。急性肠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饮食不当、食物过敏、药物刺激、肠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
每日进食5-6次,每餐控制在100-150克,减轻胃肠负担。选择米汤、藕粉、软面条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导致腹胀。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食物温度保持在40℃左右为宜。若呕吐严重可暂停进食1-2小时后再尝试。
优先选用嫩豆腐、蛋羹、去皮鸡肉等低脂高蛋白食物,脂肪摄入每日不超过20克。西蓝花、胡萝卜等蔬菜需煮至软烂,苹果可蒸熟后食用。禁用油炸食品、肥肉、坚果等难消化食物。急性期可暂时用肠内营养粉替代部分营养需求。
每500毫升温开水中加入1.75克食盐和10克葡萄糖配制口服补液盐,少量多次饮用。可适量饮用稀释后的苹果汁或淡茶水,避免含糖饮料加重腹泻。严重脱水时需遵医嘱使用口服补液盐散或静脉补液。
禁食辣椒、咖喱、酒精等刺激性食物,暂停摄入乳制品、豆类等易产气食物。咖啡因饮料、碳酸饮料可能加重肠黏膜损伤。生冷食物如冰品、凉拌菜需严格避免,所有食物均应加热灭菌后食用。
症状缓解后先添加白粥、馒头等碳水化合物,3天后尝试引入瘦肉末。1周内避免高纤维食物如芹菜、糙米,2周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恢复期可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但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
急性肠炎期间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恢复期可适量食用蒸熟的苹果、山药等具有收敛作用的食物。注意观察大便性状变化,若出现血便、持续高热或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日常注意餐具消毒与食物保鲜,避免进食生冷或未彻底加热的食物,饭前便后规范洗手可有效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