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疾病有哪些

营养性疾病主要包括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症、矿物质缺乏症、营养性贫血、肥胖症等。这些疾病与营养素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代谢异常有关,需通过膳食调整或医学干预改善。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通常由长期食物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导致,常见于婴幼儿及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典型表现为体重下降、肌肉萎缩、水肿等。治疗需逐步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乳制品、鸡蛋、鱼肉等,严重者需使用肠内营养粉剂或静脉营养支持。
维生素缺乏症包括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夜盲症、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佝偻病、维生素B1缺乏引发的脚气病等。可能由偏食、慢性腹泻或肝胆疾病引起。需针对性补充维生素AD滴剂、复合维生素B片等,同时增加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食物来源。
矿物质缺乏症常见铁、锌、钙等元素缺乏。缺铁可导致乏力、异食癖,缺锌易引起味觉障碍、伤口愈合延迟,缺钙可能引发抽搐或骨质疏松。可通过硫酸亚铁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碳酸钙D3片等药物补充,配合红肉、贝壳类、乳制品等膳食摄入。
营养性贫血多因铁、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造血功能障碍,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补充叶酸片、维生素B12注射液,缺铁性贫血需联合琥珀酸亚铁片与维生素C促进吸收。日常应多食用猪肝、菠菜等富含造血原料的食物。
肥胖症属于慢性营养代谢性疾病,与能量摄入长期超过消耗有关。可能诱发脂肪肝、糖尿病等并发症。治疗需控制总热量摄入,增加全谷物、蔬菜等低升糖指数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奥利司他胶囊等药物辅助减重。
预防营养性疾病需保持均衡膳食,每日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达到25种以上。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可定期检测血清营养素水平。出现不明原因消瘦、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检查血清蛋白、微量元素等指标。烹饪时避免过度加工导致营养素流失,优先采用蒸煮等低温烹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