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一个疙瘩按压疼痛

关键词: #疼痛
关键词: #疼痛
耳后出现可触及的疙瘩并伴有按压痛,可能是淋巴结炎、皮脂腺囊肿或毛囊炎等疾病引起。常见原因主要有局部感染、皮肤腺体堵塞、外伤反应等,通常伴随红肿、发热或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耳后淋巴结炎多由邻近组织感染引发,如中耳炎、头皮毛囊炎等。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淋巴结免疫性肿大,表现为黄豆至蚕豆大小的硬结,触痛明显,可能伴随低热。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或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中成药。急性期可冷敷缓解肿胀。
皮脂腺导管堵塞形成囊性包块,继发感染时出现压痛。囊肿质地中等,与皮肤粘连,可能挤出豆腐渣样分泌物。未感染时可观察,合并感染需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外涂,严重者需行囊肿切除术。避免挤压以防炎症扩散。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单个毛囊导致红肿疖肿,中心可见脓头。早期可用碘伏消毒后涂抹夫西地酸乳膏,化脓后需由医生切开引流。反复发作需排查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病毒性腮腺炎可表现为耳垂下方肿痛,常伴发热、咀嚼痛。需隔离治疗,使用利巴韦林颗粒抗病毒,配合如意金黄散外敷。儿童患者需警惕睾丸炎等并发症。
耳后撞击可能形成局限性血肿,压痛明显但无发热。早期冰敷止血,48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若血肿增大或波动感明显,需穿刺抽吸处理。
日常需保持耳后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挤压肿块。出现持续增大、剧烈疼痛、高热或化脓时及时就医。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睡眠时避免压迫患侧,观察期间记录肿块大小变化以供医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