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后大便肚子会痛怎么办

剖腹产后大便时肚子痛可通过调整饮食、适度活动、腹部按摩、药物治疗、及时就医等方式缓解。剖腹产后大便腹痛可能与伤口牵拉、胃肠功能紊乱、肠粘连、盆腔炎症、便秘等因素有关。
剖腹产后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苹果等,有助于软化粪便。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胃肠功能未恢复时可采用少量多餐方式,减轻消化负担。家长需观察产妇进食后排便情况,出现腹胀需减少豆类等产气食物。
术后24小时后可在床上翻身,48小时后尝试下床慢走。每日活动3-4次,每次5-10分钟,促进肠蠕动恢复。避免久坐或突然增加运动量,活动时需用束腹带固定伤口。家长应搀扶产妇行走,防止跌倒。
沿结肠走向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日2-3次,每次5分钟。按摩前清洁双手并搓热,避开手术切口。配合深呼吸可增强效果,排便前按摩能刺激肠蠕动。若按摩时出现剧烈疼痛需立即停止。
便秘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开塞露(甘油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肠粘连可能需注射糜蛋白酶,盆腔炎症需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禁止自行服用泻药,哺乳期用药需医生评估安全性。
若腹痛持续超过3天、排便带血、发热超过38℃或伤口渗液,需立即就诊。肠梗阻表现为呕吐伴肛门停止排气,盆腔感染会出现下腹坠痛。医生可能进行超声检查或肛门指诊,严重肠粘连需行腹腔镜松解术。
剖腹产后应保持会阴清洁,排便时用枕头按压腹部减轻伤口张力。记录每日排便次数与性状,两周内避免提重物。饮食需循序渐进,从流质过渡到普食。出现肛门坠胀感可能提示盆腔血肿,建议家长陪同产妇定期复查超声。哺乳期间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影响乳汁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