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暑的正确方法

预防中暑可通过避免高温暴露、及时补水、合理着装、调整活动强度、监测身体信号等方式实现。中暑主要由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引起,严重时可导致热射病等危及生命的状况。
高温时段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时段。若需外出,选择阴凉处行走或使用遮阳工具。室内保持通风,可通过空调、风扇等降低环境温度,但避免冷风直吹。密闭高温环境如车厢、厨房等需特别注意定时休息。
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3000毫升,高温环境下需额外增加500-1000毫升。建议少量多次饮用常温白开水或淡盐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可适量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但不宜替代白开水。观察尿液颜色,若呈深黄色提示需立即补水。
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棉质或速干面料衣物,有助于汗液蒸发散热。佩戴宽檐帽和防紫外线太阳镜,裸露皮肤涂抹SPF30以上的防晒霜。避免穿着化纤类紧身衣物,以免阻碍汗液蒸发导致体温升高。
高温环境下应降低运动强度和工作负荷,每活动30-40分钟需休息10分钟。重体力劳动者建议实行轮班制,避免连续作业。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后逐步放松,突然停止活动可能加重心血管负担。
注意识别早期中暑征兆如头晕、恶心、肌肉痉挛等。随身携带体温计监测体温,若超过38℃需立即降温。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及儿童应加强看护,这类人群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易发生中暑。
日常饮食可多摄入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避免高油高盐食物加重身体负担。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提升耐热能力,午间可适当小憩。若出现高热无汗、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长期户外工作者建议定期进行耐热训练,逐步提高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