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是啥病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关节剧痛、皮疹等。该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自限性但可能引发慢性关节疼痛。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与寨卡病毒、登革热病毒同属虫媒病毒。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通过蚊子唾液腺复制后传播给人类。病毒对热敏感,56摄氏度30分钟可灭活,但对低温耐受性强。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雌蚊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再通过叮咬健康人群传播。偶见母婴垂直传播和血液传播病例,但不会通过空气或日常接触传播。
潜伏期2-12天后突发39-40摄氏度高热,伴随严重关节痛(多累及手腕、踝关节等小关节),半数患者出现斑丘疹。部分患者有结膜充血、头痛、肌痛等表现,急性症状持续3-10天。
约30%-40%患者发展为慢性关节痛,可持续数月到数年。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与登革热合并感染时症状更严重,需通过血清学检测鉴别诊断。
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为主,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发热疼痛,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片以防出血风险。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疫区旅行建议穿着长袖衣物,使用避蚊胺驱蚊液。
患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并补充水分,关节症状明显时可尝试冷敷缓解。恢复期如持续关节疼痛,可遵医嘱使用塞来昔布胶囊等抗炎药物。疫区居民需清除积水容器破坏蚊虫孳生地,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旅行者从流行区返回后出现发热应主动告知流行病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