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黄体破裂的四点是诊断依据
女性疾病编辑
医学科普人
女性疾病编辑
医学科普人
黄体破裂的诊断依据主要有突发下腹痛、腹腔内出血表现、妇科检查异常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黄体破裂是妇科急腹症之一,需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综合判断。

黄体破裂患者通常表现为突发性单侧下腹剧痛,疼痛可能向腰骶部或大腿内侧放射。腹痛多在月经周期后半段发生,与排卵后黄体形成时间吻合。疼痛程度与出血量相关,轻微破裂可能仅有隐痛,严重出血时可伴随冷汗、面色苍白等休克前兆症状。
黄体破裂导致腹腔内出血时,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表现。部分患者伴有肛门坠胀感,因血液积聚在子宫直肠陷凹刺激直肠所致。出血量较大时可见移动性浊音阳性,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

妇科双合诊检查可发现宫颈举痛明显,子宫大小正常但患侧附件区压痛显著。后穹窿穿刺是重要检查手段,若抽出不凝血可证实腹腔内出血。部分患者阴道后穹窿饱满有触痛,提示盆腔积血可能。
经阴道超声检查可见患侧卵巢增大,黄体周围有不规则液性暗区,盆腔存在游离液体。超声多普勒显示黄体血流信号异常。必要时行盆腔CT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排除其他急腹症如宫外孕破裂等疾病。

怀疑黄体破裂时应立即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出血。建议禁食禁水准备可能的手术治疗,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确诊后根据出血量选择保守治疗或腹腔镜手术,术后需补充铁剂纠正贫血,1-2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日常注意观察月经周期变化,若出现异常腹痛应及时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