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日常护理需重点关注预防感染、控制出血、合理饮食及规律监测。护理措施主要有避免外伤、保持清洁、均衡营养、定期复查、心理支持等。

1、避免外伤

患者因血小板减少易发生出血,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尖锐物品接触。居家环境应移除棱角家具,使用软毛牙刷清洁口腔。若出现皮肤瘀斑或牙龈出血,可局部冷敷并立即就医。避免用力擤鼻或抠挖鼻腔,防止黏膜损伤。

2、保持清洁

中性粒细胞减少会增加感染风险,需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特别注意会阴及腋窝等部位。餐具煮沸消毒,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外出佩戴口罩,远离人群密集场所。体温超过38℃时需警惕感染,及时检测血常规。

3、均衡营养

建议选择高蛋白、高铁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和深色蔬菜,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避免过硬、过热食物损伤口腔黏膜。贫血严重者可少量多餐,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蛋白粉或营养补充剂。

4、定期复查

每周监测血常规观察血红蛋白、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变化。骨髓抑制期需每1-2周复查,稳定期可延长至1个月。出现头晕加重、发热或新发出血点时,应立即就诊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免疫抑制剂或促造血治疗方案。

5、心理支持

慢性病程易引发焦虑抑郁,家属应鼓励患者参与温和社交活动。可通过正念训练缓解压力,睡眠障碍者需保持规律作息。加入病友互助组织有助于建立治疗信心,但避免过度关注负面病例信息。

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用环孢素软胶囊、司坦唑醇片等药物,不可自行增减剂量。冬季注意保暖防感冒,夏季避免暴晒。建议记录每日症状变化,复诊时携带用药日记。血红蛋白低于60g/L时应卧床休息,活动时有人陪同防止跌倒。长期输血者需监测血清铁蛋白,预防铁过载损害脏器功能。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