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糜烂如何治疗

十二指肠糜烂可通过调整饮食、抑制胃酸、保护黏膜、根除幽门螺杆菌、内镜治疗等方式干预。十二指肠糜烂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胃酸分泌异常、应激反应、遗传等因素引起,可能表现为上腹痛、反酸、黑便等症状。
避免辛辣刺激、过酸或过硬食物,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蒸蛋等,少量多餐减轻胃肠负担。急性期可短暂禁食,逐步过渡到低纤维流质饮食。戒除烟酒,减少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摄入。
遵医嘱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或H2受体阻滞剂如法莫替丁片。胃酸减少可降低对糜烂黏膜的侵蚀,促进创面修复。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
应用铝碳酸镁咀嚼片、硫糖铝混悬凝胶等黏膜保护剂,在溃疡面形成物理屏障。联合枸橼酸铋钾颗粒可增强黏膜防御能力,但需注意铋剂连续使用不宜超过2个月。用药后可能出现便秘或大便颜色改变。
采用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疗程10-14天。治疗前需完成碳13/14呼气试验确认感染,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腹泻、口苦等不良反应。完成疗程后4周复查确认根除效果。
对于活动性出血或深大糜烂,可在胃镜下进行钛夹止血、电凝或喷洒止血药物。术后需禁食24-48小时,逐步恢复饮食。反复出血或疑似癌变时需考虑外科手术干预。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精神紧张。疼痛缓解后仍须完成全程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胃镜观察愈合情况。出现呕血、剧烈腹痛或持续黑便时需立即就医。合并贫血者可适量补充铁剂和维生素B12,但需与抑酸药物间隔2小时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