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型胃肠炎应如何治疗

感冒型胃肠炎可通过饮食调节、补液治疗、对症用药、胃肠黏膜保护剂、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感冒型胃肠炎通常由病毒感染、饮食不当、免疫力下降、受凉、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发病期间应选择低脂低纤维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蒸蛋等,避免辛辣刺激及乳制品。少量多餐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症状缓解后可逐步过渡到软食。若出现呕吐需禁食4-6小时后再尝试进食。
腹泻呕吐易导致脱水,可口服补液盐散(Ⅲ)补充水分电解质。严重脱水需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补液量按每公斤体重50-100毫升计算,分次补充。观察尿量可判断补水是否充足。
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缓解腹泻,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发热超过38.5℃可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需注意抗生素对病毒性胃肠炎无效,细菌性感染才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
硫糖铝混悬凝胶能在溃疡面形成保护膜,缓解胃痛反酸。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可增强黏膜屏障功能。使用这类药物需与抗菌药间隔2小时,避免影响吸收。服药期间可能出现黑便属正常现象。
藿香正气软胶囊对寒湿型胃肠炎有效,葛根芩连丸适用于湿热型腹泻。艾灸中脘、神阙穴可温中止泻,生姜红糖水能缓解胃寒呕吐。恢复期可用山药、茯苓等健脾食材调理,避免生冷食物。
治疗期间需保持腹部保暖,呕吐后清水漱口避免刺激咽喉。恢复期2周内避免油腻食物,逐渐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婴幼儿及老年人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日常可通过规律作息、补充维生素A增强黏膜免疫力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