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粘多糖病?

内分泌科编辑 医心科普
1190次浏览

粘多糖病是一组由溶酶体酶缺陷引起的遗传性代谢疾病,主要因粘多糖分解障碍导致异常蓄积在组织器官中。根据酶缺陷类型可分为7种亚型,常见表现包括骨骼畸形、面容粗犷、智力障碍等。

一、发病机制

粘多糖病由特定溶酶体酶基因突变引起,导致硫酸皮肤素、硫酸类肝素等粘多糖无法正常降解。这些未分解的粘多糖逐渐堆积在软骨、角膜、肝脏等组织中,造成进行性器官损伤。不同亚型对应不同酶缺陷,如I型缺乏α-L-艾杜糖苷酶,II型缺乏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

二、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头大前额突出、鼻梁低平、嘴唇增厚等特殊面容,关节僵硬和骨骼发育异常如脊柱后凸。多数患者伴随角膜混浊、听力下降,部分亚型会出现进行性智力退化。内脏受累可表现为肝脾肿大、心脏瓣膜增厚,严重者出现呼吸功能衰竭。

三、诊断方法

尿液粘多糖检测可发现硫酸皮肤素或硫酸类肝素排泄增加,酶活性测定能明确具体缺陷酶类型。基因检测可确认突变位点,X线检查显示椎体前缘呈鸟嘴样改变、掌骨短粗等特征性骨改变。产前诊断可通过羊水细胞酶学分析实现。

四、治疗手段

酶替代疗法如拉罗尼酶α注射液可用于I型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对部分早期病例有效。对症处理包括角膜移植改善视力,骨科手术矫正关节畸形,呼吸支持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康复训练有助于维持关节活动度。

五、遗传特点

除II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外,其余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父母通常为无症状携带者,每次生育有25%概率患病。建议有家族史者进行遗传咨询,高危妊娠需做产前基因诊断。

粘多糖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视力、听力及心肺功能,保持适度运动延缓关节挛缩。饮食应控制高糖食物摄入,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建议建立多学科随访团队,包括遗传代谢科、康复科和骨科等专科医生,及时处理并发症。家长需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骨骼损伤。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