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张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62089阅读
59779阅读
58191阅读
56880阅读
55399阅读
60905阅读
陈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56032阅读
57120阅读
61529阅读
石建民 聊城市人民医院
59799阅读
56380阅读
62638阅读
陆斌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
49799阅读
58381阅读
56700阅读
55449阅读
59880阅读
57209阅读
54600阅读
63949阅读
首页上一页345 ... 10下一页末页
迟翔宇 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呼吸内科
周丹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妇产科
高华 副主任医师
成都市第三医院 血液科
权威医生
刘青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287次播放
286次播放
309次播放
275次播放
健康资讯
生活问答
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的区别
2025-09-16
高血压有遗传的可能性吗?
条虫的预防方法
针灸疗法治疗颈椎病可靠吗?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六味地黄丸禁忌人群是什么
2025-09-12
四君子丸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
2025-08-14
患上原发性高血压可以吃美嘉素吗作用怎...
2025-02-15
痛经可以使用痛经止痛仪吗
2025-02-06
复傲坦有哪些作用孕妇吃了有什么危害吗...
2024-11-11
小孩子长牙发烧通常由牙龈局部炎症、免疫反应、口腔细菌感染、继发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口腔清洁、药物干预、就医评估等方式缓解。
萌牙期牙龈充血肿胀可能引发低热,建议家长用硅胶指套轻柔按摩牙龈,冷敷婴儿专用咬胶帮助缓解不适,无须特殊用药。
牙齿突破牙龈时产生的生理应激反应可能导致体温轻微升高,家长需保持室内通风,适当减少衣物,监测体温变化。
可能与啃咬不洁物品导致口腔感染有关,表现为牙龈红肿伴38℃以下发热,可遵医嘱使用小儿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混悬液或局部涂抹丁硼乳膏。
出牙期免疫力下降易合并呼吸道感染,若持续发热超过48小时或体温超过38.5℃,需及时儿科就诊排除疱疹性咽峡炎等疾病。
出牙期间建议家长每日用纱布清洁口腔,避免让幼儿啃咬硬物,体温超过38℃时可配合温水擦浴,若伴随拒食或精神萎靡应立即就医。
血糖值突然降至4点几对糖尿病人属于轻度低血糖,多数情况下可通过及时进食缓解,但需警惕反复发作或伴随意识障碍等严重情况。
血糖4点几毫摩尔每升属于轻度低血糖范围,可能与胰岛素过量、进食不足或运动过量等生理性因素有关,表现为出汗、心慌等症状,建议立即进食含糖食物如糖果或果汁。
降糖药物如胰岛素、格列本脲等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血糖骤降,需调整用药方案,医生可能建议减少剂量或更换为二甲双胍等安全性更高的药物。
糖尿病病程较长者可能出现低血糖感知异常,与自主神经损伤有关,此类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必要时使用动态血糖仪持续跟踪。
肾上腺功能减退或垂体病变等罕见病因可能导致反复低血糖,需完善皮质醇、生长激素等检测,确诊后需激素替代治疗。
糖尿病患者应随身携带急救糖块,定期校准血糖仪,若每周发生两次以上低血糖或出现昏迷等严重症状,须立即内分泌科就诊。
小儿容易惊醒可能由生理性因素、环境干扰、维生素D缺乏、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建议家长观察伴随症状并及时就医评估。
婴幼儿睡眠周期短且浅睡眠占比高是常见现象,家长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安抚打断孩子自主接觉能力。
噪音、过亮光线或室温不适可能导致惊醒,家长需调整睡眠环境湿度在50%-60%,使用遮光窗帘减少声光刺激。
可能与日照不足或补充剂量不足有关,通常伴随多汗、枕秃,可遵医嘱使用维生素D3滴剂、碳酸钙D3颗粒等补充剂。
癫痫、脑损伤等疾病可能出现睡眠惊跳,表现为肢体抽动伴哭闹,需神经科医生评估脑电图排除病理性因素。
建议家长记录惊醒频率与触发因素,6月龄后持续频繁惊醒需儿科就诊,日常可增加白天运动量帮助建立昼夜节律。
同房后阴道干燥无分泌物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心理压力、阴道炎症、内分泌疾病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局部保湿、心理调节、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雌激素分泌减少会导致阴道黏膜变薄、分泌物减少。建议避免过度清洁,使用无刺激保湿剂如玻尿酸凝胶,必要时遵医嘱补充雌三醇乳膏。
焦虑紧张可能抑制性兴奋相关腺体分泌。可通过放松训练改善,伴有持续不适可遵医嘱使用谷维素片或维生素B族制剂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可能与反复感染或菌群失衡有关,表现为干涩伴灼热感。需就医检查后使用克霉唑阴道片(真菌性)或甲硝唑栓(细菌性),配合乳酸菌阴道胶囊调节微生态。
糖尿病、卵巢早衰等疾病可能导致激素异常。需检测性激素六项及血糖,确诊后使用戊酸雌二醇片(卵巢功能减退)或胰岛素(糖尿病)进行系统治疗。
日常避免使用碱性洗剂,选择纯棉内裤保持透气,规律作息有助于内分泌平衡。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建议妇科或内分泌科就诊。
小学生腿粗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改善生活习惯、医疗干预等方式改善,通常与遗传因素、缺乏运动、营养失衡、激素异常等原因有关。
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增加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家长需帮助孩子制定均衡食谱,避免过量零食。
每天进行跳绳、游泳等有氧运动30分钟以上,配合腿部拉伸运动。家长需陪同孩子规律锻炼。
避免久坐不动,保证充足睡眠。家长需监督孩子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间。
可能与生长激素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体重增长过快、发育迟缓等症状。需在儿科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检查。
建议家长定期监测孩子生长发育曲线,避免过度节食,必要时可咨询临床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
新生儿长红点可能由生理性痱子、接触性皮炎、新生儿毒性红斑、婴儿湿疹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皮肤护理、局部用药等方式缓解。
汗腺发育不完善导致汗液滞留,表现为针尖大小透明水疱。保持室温26℃以下,穿着纯棉衣物,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
尿布、洗涤剂等刺激物引发皮肤过敏反应,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更换低敏纸尿裤,使用氧化锌软膏、炉甘石洗剂、地奈德乳膏等药物。
可能与母体激素水平有关,表现为红斑中央黄白色丘疹。通常无须治疗,2周内自行消退,严重时可外用弱效激素类药膏。
遗传过敏体质或食物过敏导致,常见于面颊部渗出性皮疹。家长需避免过度洗澡,使用保湿霜,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他克莫司软膏、氢化可的松乳膏、西替利嗪滴剂。
建议家长每日检查皮肤变化,哺乳期母亲忌食海鲜等易致敏食物,出现脓疱或发热需立即就医。
新生儿吃奶时肚子咕噜咕噜响可能由吞咽空气、肠道蠕动活跃、乳糖不耐受、胃肠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姿势、减少奶速、更换奶粉配方、就医检查等方式改善。
喂养姿势不当或奶嘴孔过大导致吸入过多空气,表现为吃奶后频繁打嗝。建议家长采用45度斜抱姿势喂养,喂奶后竖抱拍嗝10-15分钟。
新生儿肠道发育不完善,肠鸣音较明显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家长可顺时针按摩婴儿腹部,保持适宜室温避免腹部受凉。
部分婴儿缺乏乳糖酶导致腹泻、腹胀。可尝试低乳糖配方奶粉,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乳糖酶制剂如乳糖酶颗粒、复方胰酶散等。
可能与病毒或细菌感染有关,常伴随呕吐、发热。需就医检查,医生可能开具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
观察是否伴随哭闹不安、体重增长缓慢等症状,定期记录喂养情况和排便性状,必要时由儿科医生评估是否存在病理性因素。
突然眼角痛可能由眼部疲劳、异物刺激、结膜炎或干眼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休息、清洁、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长时间用眼导致眼周肌肉紧张,表现为眼角胀痛。建议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每小时闭眼休息或远眺,无须用药。
睫毛倒生或灰尘入眼可能摩擦角膜引发刺痛。可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避免揉眼,严重时需眼科取出异物。
可能与细菌感染或过敏反应有关,常伴眼红、分泌物增多。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或色甘酸钠滴眼液。
泪液分泌不足导致角膜干燥刺痛,可能与睑板腺功能障碍有关。人工泪液如玻璃酸钠滴眼液、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或聚乙烯醇滴眼液可缓解症状。
出现持续疼痛、视力下降或畏光流泪时需及时就诊,日常注意眼部卫生,避免强光刺激,保证充足睡眠。
新生儿吐奶可能由喂养姿势不当、胃容量小、胃食管反流、牛奶蛋白过敏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拍嗝、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哺乳时婴儿头部位置过低或含接不良容易吸入空气。建议家长采用45度斜抱姿势喂养,喂奶后保持竖抱20分钟。
新生儿胃呈水平位且容量仅5-7毫升。家长需控制单次喂养量,按需哺乳避免过度喂养,喂奶间隔2-3小时。
可能与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全有关,表现为频繁吐奶伴哭闹。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混悬液、西甲硅油乳剂等药物。
配方奶喂养婴儿可能出现呕吐伴湿疹。建议家长更换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必要时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黏膜。
注意观察吐奶频率及伴随症状,若出现喷射性呕吐或体重不增,应及时就诊儿科消化专科。
小儿口腔溃疡可通过局部镇痛、促进愈合、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等方式加速康复,通常由机械损伤、维生素缺乏、免疫低下、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
使用含利多卡因的儿童专用口腔凝胶缓解疼痛,家长需注意避免孩子误吞药物。生理性损伤引起的溃疡疼痛通常在3-5天自行缓解。
遵医嘱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配合维生素B2粉剂局部涂抹。家长应监督孩子餐后使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创面清洁。
继发细菌感染时可短期使用儿童头孢克洛颗粒,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口炎需配合阿昔洛韦乳膏。家长需观察孩子是否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补充锌制剂和复合维生素B促进黏膜修复,饮食选择温凉的流质食物。避免给孩子食用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溃疡面。
建议家长每日检查孩子口腔情况,保证充足睡眠,适当增加酸奶、蒸蛋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摄入,若溃疡持续超过2周需及时就诊。